cpi走勢圖
2016年1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2.1%。其中,城市上漲2.1%,農村上漲1.9%;食品價格上漲2.4%,非食品價格上漲2.0%;消費品價格上漲1.8%,服務價格上漲2.5%。
2016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0%。
1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環比上漲0.2%。其中,城市上漲0.2%,農村上漲0.3%;食品價格上漲0.4%,非食品價格上漲0.2%;消費品價格上漲0.3%,服務價格上漲0.2%。
一、各類商品及服務價格同比變動情況
12月份,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上漲2.2%,影響CPI同比上漲約0.66個百分點。其中,畜肉類價格上漲4.8%,影響CPI上漲約0.22個百分點(豬肉價格上漲6.2%,影響CPI上漲約0.17個百分點);水產品價格上漲4.3%,影響CPI上漲約0.07個百分點;鮮果價格上漲3.2%,影響CPI上漲約0.05個百分點;鮮菜價格上漲2.6%,影響CPI上漲約0.07個百分點;糧食價格上漲0.9%,影響CPI上漲約0.02個百分點;蛋價格下降4.5%,影響CPI下降約0.03個百分點。
12月份,其他七大類價格同比均有所上漲。其中,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務、教育文化和娛樂、居住、衣著、交通和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分別上漲4.6%、4.0%、2.3%、2.1%、1.1%、0.9%和0.4%。
二、各類商品及服務價格環比變動情況
12月份,食品煙酒價格環比上漲0.3%,影響CPI環比上漲約0.09個百分點。其中,鮮果價格上漲2.9%,影響CPI上漲約0.05個百分點;糧食價格上漲0.3%,影響CPI上漲約0.01個百分點;水產品價格上漲0.3%,影響CPI上漲約0.01個百分點;畜肉類價格上漲0.2%,影響CPI上漲約0.01個百分點(豬肉價格上漲0.2%,影響CPI上漲約0.01個百分點);蛋價格下降1.1%,影響CPI下降約0.01個百分點。
12月份,其他七大類價格環比五漲兩降。其中,交通和通信、醫療保健、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分別上漲0.5%、0.5%、0.2%、0.2%和0.1%;其他用品和服務、衣著價格分別下降0.3%和0.1%。
PPI走勢圖
2016年12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環比上漲1.6%,同比上漲5.5%。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環比上漲1.9%,同比上漲6.3%。2016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1.4%,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2.0%。
一、工業生產者價格同比變動情況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7.2%,影響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約5.3個百分點。其中,采掘工業價格上漲21.1%,原材料工業價格上漲9.8%,加工工業價格上漲5.1%。生活資料價格同比上漲0.8%,影響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約0.2個百分點。其中,食品、衣著和一般日用品價格均上漲1.3%,耐用消費品價格下降0.8%。
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中,黑色金屬材料類價格同比上漲15.1%,有色金屬材料及電線類價格上漲14.9%,燃料動力類價格上漲10.1%。
二、工業生產者價格環比變動情況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中,生產資料價格環比上漲2.0%,影響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約1.5個百分點。其中,采掘工業和原材料工業價格均上漲2.7%,加工工業價格上漲1.6%。生活資料價格環比上漲0.3%,影響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約0.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和一般日用品價格均上漲0.4%,衣著價格上漲0.3%,耐用消費品價格上漲0.1%。
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中,黑色金屬材料類價格環比上漲4.1%,有色金屬材料及電線類價格上漲3.3%,燃料動力類價格上漲2.3%。
國家統計局今天發布的2016年1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顯示,CPI環比上漲0.2%,同比上漲2.1%;PPI環比上漲1.6%,同比上漲5.5%。對此,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繩國慶進行了解讀。
一、居民消費價格環比微漲,同比漲幅略有回落
12月份,CPI環比上漲0.2%,同比上漲2.1%。2016年全年CPI同比上漲2.0%,漲幅比2015年擴大了0.6個百分點。
從環比看,12月份CPI上漲0.2%。其中,食品價格環比上漲0.4%,影響CPI環比上漲約0.08個百分點。12月份受全國平均氣溫偏高影響,鮮菜和鮮果價格漲幅均弱于歷史同期平均漲幅,環比分別上漲0.1%和2.9%,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05個百分點。糧食、水產品和豬肉價格環比分別上漲0.3%、0.3%和0.2%,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03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環比上漲0.2%,影響CPI環比上漲約0.15個百分點。其中,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等能源價格分別上漲3.1%、3.6%和2.1%,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06個百分點。
從同比看,CPI漲幅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主要是由于對比基數相對較高的影響。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4%,漲幅比上月回落1.6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0%,漲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其中,鮮菜價格漲幅由上月的15.8%回落至2.6%,對CPI的影響減少了0.30個百分點,是同比漲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環比、同比漲幅均擴大
12月份,PPI環比上漲1.6%,同比上漲5.5%。2016年全年PPI同比下降1.4%,降幅比2015年收窄了3.8個百分點。
從環比看,12月份PPI上漲1.6%,漲幅繼續擴大。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2.0%,漲幅與上月持平;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3%,漲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從主要行業看,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石油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價格環比分別上漲8.0%、4.3%和2.5%,漲幅比上月分別擴大1.9、0.8和0.6個百分點,合計影響PPI環比上漲約1.0個百分點;煤炭開采和洗選、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價格環比分別上漲3.4%、2.4%和0.7%,漲幅比上月分別縮小6.9、2.6和0.9個百分點。PPI環比漲幅擴大的原因:一是受匯率波動等多因素影響,進口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升了部分工業品出廠價格;二是工業生產和市場需求穩定增長,去產能、去庫存政策的效果顯現,供需關系逐步改善。
從同比看,12月份PPI上漲5.5%,漲幅比上月擴大2.2個百分點。分行業看,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煤炭開采和洗選、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石油加工業價格同比分別上漲35.0%、34.0%、19.7%、17.1%和16.6%,漲幅比上月分別擴大12.8、5.4、13.5、4.5和7.6個百分點,合計影響PPI同比上漲約4.2個百分點,占總漲幅的76%左右。
【相關評論】
媒體:為何百姓感受與宏觀經濟數據不一致?
中國青年報
漫畫
顏色(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在宏觀經濟研究中,我們主要關心三個指標:就業、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目前,我國只有一個簡單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指標,沒有一個大口徑的國際可比的失業率指標。而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主要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定義為一國新生產出的產品和服務數量。測量通貨膨脹率最常用的一個指標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代表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變動程度。
就GDP和CPI兩個指標而言,中國經濟在新世紀以來的成績是非常亮麗的。2001年到2011年十年間,中國GDP增長率為10.36%,比過去二十年的平均增長率9.8%還要高。2012年以來,由于全球經濟蕭條和國內經濟轉型,我國經濟增長逐步放緩至2015年的6.9%,2016年全年經濟增長預計為6.7%左右,但過去五年平均GDP增長也在7.3%以上。再看其他主要經濟體,美國新世紀頭十年GDP平均增長率為1.58%,俄羅斯為4.83%,日本僅為0.67%,印度為7.35%。
物價變動方面,中國2000年以來平均通貨膨脹率為2.37%,比改革開放前二十年平均7.27%的通脹率低得多。相比之下,印度的通脹水平為6.56%,俄羅斯高達12.22%。各項數據均表明,我國宏觀經濟在新世紀前十五年表現相當穩健,宏觀經濟政策總體上是成功的。
然而,面對如此和諧的經濟發展圖景,國人多有疑慮與不安,似乎穩健的經濟增長帶來的幸福感并不強烈。原因何在?
首先,我國經濟增長的共享性較低。
經濟增長帶來財富積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對低收入群體的波及效應、輻射效應不明顯,表現為高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差距擴大。勞動收入主要由市場決定,取決于供求兩方面的因素。低收入階層普遍為非熟練技術工人,這一群體的規模增長很快,勞動供給彈性很大,勞動供給曲線趨于水平,即使有較高的勞動需求量,收入水平也增長較慢。高學歷、高素質的高收入群體則不同,一方面勞動供給有限,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對素質人才的需求旺盛,共同導致這一群體能獲得較高收入。
其次,CPI統計與百姓感受不一致。
近幾年,百姓的切身感受是生活成本與日俱增,而官方公布的CPI值卻變動不大。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正確認識CPI的構成。為確保CPI數據的真實性、全面性和可比性,國家統計局選擇了涵蓋全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的八大類商品與服務價格作為數據采集對象,其中食品類權重較高,大約占30%(去年初下調至20%略高),而居住類權重偏低,僅占17%左右,而美國居住類占比高達40%。這就造成百姓個人感受與官方公布的權威數據不盡一致。
房價上漲是近些年百姓的最大感受之一。
按照國際慣例,CPI考慮的是商品房的消費屬性,只反映與居民即期消費密切相關的居住消費及服務的價格變動,即房租的升降。而購買房屋被視為一種投資行為,因此房價不納入CPI統計。但即使房價本身不影響CPI,房價的上漲也勢必會帶動租房市場的膨脹。對自有住房一族而言,房租就等同于每月上繳給自己的一部分隱形支出;對有剛性住房需求的租房者而言,房租往往是每月的最大支出。這就造成了傳統體制下獲得福利分房的群體與市場體制下謀求住房的群體對房租的關注度大為不同,也間接導致了他們對CPI的評價大相徑庭。
歸根結底,百姓感受之所以與宏觀經濟數據不一致,穩健的經濟增長之所以未能讓更多人獲得足夠的幸福感,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不平等。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問題,很難靠傳統的收入再分配和福利政策來解決。當前出現的不同階層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主要不是由結果的不平等造成,而是由機會的不平等造成的,一些人的不滿也主要是對機會不平等感到不滿,即對接受教育的機會、醫療的機會、就業的機會和取得社會服務的機會不平等感到不滿。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經濟長遠發展來看,政府應通過大力發展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來提高社會成員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的人力資本水平,使之成為市場經濟的平等創造者和平等獲益者,從而更好地提升全體社會成員的素質,激發全體社會成員的創造力,從根源上解決收入分配不平等問題。這樣的政策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實現我國可持續的共享性的經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