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業績下滑,面臨多層危機
自2011年起,整個體育用品業都陷入低迷,中國本土體育品牌都遭遇了危機。原本借了奧運營銷的“東風”的本土體育品牌,庫存擠壓嚴重,業績下滑慘重。
品牌重塑失敗,加上多年粗放式擴張造成的積弊大規模爆發,李寧承受著雙重打擊和成立以來的最大危機:庫存高企,投資人高盛退出,高管地震,大幅裁員……
4、安踏上位,超越李寧
2011-2013年的低迷期中,幾乎所有公司都經歷著庫存高企不下的煩惱,主要原因是錯估了奧運市場帶來的增長。此外,李寧公司還人為制造了更高的庫存。
2012年,李寧公司虧損了約19.8億元,安踏卻盈利了13.59億元,安踏以76.2億元營收超越李寧的67.4億元。從此,李寧公司在國內體育品牌老大的位子易主安踏。
由于安踏頂替了李寧在體育用品的老大位置,李寧的品牌形象走向沒落,大家更傾向于安踏這個牌子,李寧的銷量自然就會受到影響。
李寧門店數量從2012年7303間減少到2014年5671間,凈減少1632家,門店總數與安踏凈差由2012年6月的-504擴大到-2030家,市場占有率進一步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