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鎮擴容的情況下,一些中小城鎮迫切希望加速發展,紛紛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的目標。國務院有關部門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5月,全國縣以上新城新區超過3500個,規劃人口達34億。這些規劃能容納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誰來住?
全國規劃3500多個新城容納34億人口
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6.1%,“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45%。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佐軍說:“目前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39.9%,未來還要提高5個百分點,相當于有1億人在城鎮落戶,任務艱巨。”
然而,一些地方提出了更加宏偉的目標。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調查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5月,全國縣以上的新城新區數量3500多個。據該中心此前發布的調查顯示,這些新城新區規劃人口達到34億。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的研究顯示,3500多個新城新區中,國家級新區17個;各類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綜保區、邊境經濟合作區、出口加工區、旅游度假區等約500個;各類省級產業園區1600多個;較大規模的市產業園1000個。
“規劃人口34億,約相當于中國目前人口規模的2.5倍,足以裝下全世界約一半人口。”華南城市規劃學會會長、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表示,這種規劃顯然脫離實際。
脫離現實的規劃,根由是土地財政
如何落實人口規劃?西部、西南部幾個地市規劃部門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搶人”。除了進城農村轉移人口,一些城市也把人口引進目標聚焦在區域和城市間人口流動上。
中國區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南開大學教授郝壽義等專家表示,城市人口規模差別化調控的信號已經明確,特大城市嚴控人口規模,中小城市加快放開落戶制度。隨著特大城市人口“溢出”,對小城鎮、小城市來說,可能會迎來承接一部分大城市轉移人口的利好。
然而,現實中擔當集聚人口重任的中小城市卻面臨尷尬。近期出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顯示,中國農民工流向地市級以上的占70%以上,流向小城鎮的不到10%。
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教授許學強認為,隨著特大城市控制人口規模以及經濟發達地區產業轉型升級,人口出現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流動的跡象,但很多中小城鎮城鎮化和產業化脫節,沒有產業就沒有就業,再加上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造成中小城鎮仍在“失血”。
胡剛表示,每多一個人進入城鎮化序列,與此對應的人均建設用地指標就多,潛在的土地出讓收益就多,根由還是土地財政在作怪。
專家指出,規劃、土地、人口三者緊密聯系,規劃人口“畫大餅”,直接的影響就是房地產過度開發,去庫存艱難。
胡剛等專家建議,應在區域和省一級對發展方向、人口規劃進行統籌,探索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規劃相結合。一些基層干部表示,要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對規劃進行調整,注重規劃的延續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