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炮車晝夜狂噴監測點?斬斷伸向環境監測數據作假之“手”
造出一堆假數據,搞形式主義、欺上瞞下,實在是荒唐。相關部門應當順著媒體曝光的線索,嚴肅處理責任人
據媒體報道,江蘇泰州市姜堰區一些霧炮車在固定區域晝夜噴灑,不僅擾民、把路面折騰得狼藉一片,還涉嫌環保造假,引發了網絡關注。
對這個霧炮車,周圍居民可謂意見頗大。在采訪中有居民說:“那個聲音響得厲害了,不得了,霧炮車白天黑夜就在灑就在噴……成天這樣我們老百姓受不了了。”而且據介紹,霧炮車不僅晝夜噴,甚至下雨天也噴,可謂是非常“敬業”了。
這么一通噴,效果也可謂非常明顯,“霧炮車噴灑的這條馬路一年365天都是濕的”。在記者的鏡頭里可以看到,路面一直是濕漉漉的樣子,不少洼地還有積水。冬天路面還會結冰,有市民就反映摔倒過。
有市民直言,霧炮車這么噴就是為了造假,“就是為了監測站”。司機告訴記者,這里有一個大氣監測的國控點,為確保監測數據達標,他們被要求每天在此集中噴灑作業。對于這個問題,泰州市姜堰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顧左右而言他,不予正面回應。
國控點的數據地方無法干預,那么就只能“上手段”,比如拿霧炮車噴灑,降低污染物濃度。這也并不是什么新鮮事,近些年屢屢發生。
2017年12月初,寧夏石嘴山市環保局一夜之間突然變成“冰雕樓”,原因就是霧炮車連夜向大樓上的監測點噴水霧,沒想到當晚溫度驟降,大樓變成了冰雕。又如2021年,河南省生態環境廳通報兩個國控城市點位受到霧炮車噴淋干擾;2022年3月,江蘇通報5起干擾環境質量監測問題,其中4起是空氣監測點受到噴淋……
可見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并不罕見,手法也并不隱秘,這么多年卻反復上演,究竟是為什么?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3月江蘇通報的5起問題中,有3起就發生在泰州市。加之最新曝光這一起,可以說是相當密集了。為什么屢教不改,這背后的原因,值得認真反思。
環境監測數據是環境評估、環保決策的基礎,一旦造假會造成鏈條式反應,導致一系列的認知錯誤和決策失準。所以,當務之急,就是不斷加大追責力度,讓相關責任人付出沉重代價,才能遏制地方的造假沖動,從根本上杜絕這些拙劣的手法一再出現。
今年5月29日,生態環境部召開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其中重點提及一起某國控城市大氣點位周邊發生的無人機噴淋案,最終地方有關部門依規依紀給予相關責任人員免職、黨內嚴重警告、誡勉談話等黨紀政務處分,并表示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堅決“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這種嚴厲態度和處理力度是必要的,只有嚴肅追責,才能讓環境保護真正長出“牙齒”。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實施。其中,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機構弄虛作假首次納入刑法定罪量刑。這些不斷細化的法律規定,也有待于不斷落實到司法實踐中,從而提高環境造假的代價,起到震懾的效果。
總之,霧炮車狂噴監測點的鬧劇應該收場了,造出一堆假數據,搞形式主義、欺上瞞下,還導致居民怨聲載道,實在是荒唐。當然,指望自覺未必有效,相關部門應當順著媒體曝光的線索,嚴肅處理責任人,真正斬斷那些向環境監測數據“亂伸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