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誰知盤中餐》欄目聚焦紹興,特別報道了老臺門灌湯包的獨特制作工藝和美味口感。節目中,欄目組深入了解了老臺門創始人陳慶松制作灌湯包的全過程,展現了這一美食背后的故事和“功夫”。
灌湯包是紹興特色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傳統的傳統灌湯包雖然具有皮薄、餡大、湯汁充盈等優點,但同時也有著口感油膩,面皮彈性不足,軟糯無嚼感等缺陷,央視《誰知盤中餐》欄目記者在品嘗過老臺門灌湯包之后,對其獨特的口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原來老臺門灌湯包創始人陳慶松先生,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根據現代人綠色、保健的美食新理念,大膽革新和實踐,在充分保留了傳統灌湯包優點的基礎上,也解決了傳統灌湯包的缺陷,最終形成了老臺門灌湯包的特別制作工藝與風味特色。
欄目組記者跟隨陳慶松的步驟進行復刻,最后卻發現步驟一步沒差,但做出來的成品卻大相徑庭,不禁讓節目組感慨“用發面包住汁水——夠獨特;老師傅技藝精湛,力道恰到好處——夠專業。一個小小的紹興灌湯包當真是要花不少功夫才能做出來。”這正是老臺門灌湯包的“功夫”所在。
談到創業,陳慶松表示包子店是個勤行,一在起早,二在堅持,自己師傅當時帶了10個徒弟,還在干這行的只有2人,自己每天3點起床,一天只睡5個小時,一下就堅持了10年,如今已經練就了閉著眼睛都能包包子的手藝。
為了追求最佳的口感和品質,陳慶松表示必須在每一個環節都傾注極大的心血和精力。從選材到處理,從調制餡料到搟皮、包餡、蒸制,每一個步驟都有講究。正是這份工匠精神,讓老臺門的灌湯包在賣相、口感、香氣上都獨樹一幟,在眾多美食中脫穎而出,深受食客們的喜愛,成為了紹興飲食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創業成功的陳慶松并沒有選擇小富即安,而是決定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勤勞致富,他開始帶領家鄉的父老鄉親共同創業,不僅在開始的時候免費的為他們提供食宿,還將包子的秘訣傾囊相授,協助他們開店,正是這份大胸襟、大情懷,成功又帶富了一批人。
就這樣,越來越多的人來投奔陳慶松,老臺門的店面如雨后春筍一般在全國涌現,但由于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和悟性的區別,縱使陳慶松毫無保留的傳授包子技巧,仍然有人對餡料的配比掌握的不到位,在眾多徒弟的請求之下,陳慶松開始建立調料生工廠,冷鏈工廠為所有徒弟統一供貨,在保證包子味道的同時,也大大的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了互利互惠。
如今,老臺門已經有了20多年的發展歷史,早已形成了完善的研發、生產、銷售三位一體的全托管模式,使標準化經營成為現實,秉著“互惠互利、互幫互助、風雨同舟,共創輝煌”的宗旨,總部成為了一所廣大合作商能隨時學到技術,得到指導,獲取信息的學校。他們還有全套的戰略,除了手把手教授如何做包子,學成以后,還幫助選址開店,對“如何做好生意”給出了建議和指導。實現了小本創業大回報的創業效果,帶動了數十萬人的創業就業。
央視《誰知盤中餐》的報道讓更多人了解到老臺門灌湯包的獨特制作工藝和美味口感。相信在未來,老臺門灌湯包將繼續傳承和發揚其獨特魅力,吸引著更多食客前來品嘗,共同感受這一美食所帶來的文化與情感的共鳴,同時也將幫助更多的創業者完成自己的創富夢想,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貢獻。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