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暴漲,餐飲賽道又香了
上半年,想在消費者的口袋里占有一席之地,就得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今年以來,餐飲各領域的頭號玩家們一個個都在“大展拳腳”,生怕落了下風。過去半年,餐飲門店前動輒大排長龍,茶百道、滬上阿姨們瘋狂擴張,爭相上市,這是大眾眼里粗略的餐飲業圖景。隨著近期餐飲上市公司陸續披露半年報,關于餐飲業復蘇究竟有多強勁,終于有了具象化數據。
「市界」翻閱多家餐飲企業半年報看到,甭管是坐擁肯德基、必勝客的餐飲巨頭百勝中國,還是細分品類代表海底撈、九毛九,2023年上半年清一色的營收兩位數增長,而全聚德則達到三位數增長,實現了扭虧為盈。瑞幸咖啡在晉升萬店品牌后,今年單季營收首次超越了星巴克中國,更是一時風頭無兩。
自年初起,動作頻頻的和府撈面也再次“爆能”,引起了不小的“浪頭”。
據知情人士透露:和府撈面單日營收已突破1000萬。
此前就有消息稱和府撈面近期業績暴漲,而這一數據的露出,無疑又是一里程碑級的成果。和府撈面計劃今年在全國60座城市布局600家直營店,該數據背后體現的門店運營能力、營收及客流水平,從整個賽道來看,都占據了很大的領先優勢,甚至讓眾多餐飲從業者難以望其項背。
作為中式餐飲賽道的領頭羊,從一碗“書房里的養生面”,到如今主打“高端不貴”的“質價比”,和府撈面緊抓消費趨勢,把握時機快速回血,在賽道上逆勢“拔尖兒”。而和府撈面營收大漲、捷報頻傳的發展勁頭,也從側面印證了整個餐飲業強勢復蘇的語境。
和府撈面相關負責人告訴「市界」,今年1至6月和府撈面“不僅堂食保持了雙位數增幅,外賣業務也很給力,增長近三成”。同時,有業內人士透露,上半年和府撈面收入、新店數量均已創出歷史新高,單月營收持續攀升,單日峰值連續刷新,三四線城市新店表現突出,越來越多的門店已加入“百萬俱樂部”。
眾多消費勢力匯聚到一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7月份全國餐飲收入28606億元,增長20.5%,成為反彈最大的消費品類。
遙想一年前,餐飲人還抱團取暖,共商如何熬過“至暗時刻”。彼時,中國餐飲從2019年前每年10%的凈增長,斷崖下滑至年均21%的負增長,3年時間釋放出超過200萬商鋪。面對如今的火熱場景,大家不禁發出疑問:餐飲賽道,又行了嗎?
一天開一家直營店的底氣
瑞幸用“9塊9”高調開啟價格戰,庫迪欣然迎戰;盒馬率先推出“移山價”,旨在用低價狙擊山姆,沒曾想被美團買菜的“拔河價”偷襲;海底撈不僅擺起了夜市,還爭相去演唱會現場拉人。這是上半年餐飲圖景的另一個側面。
餐飲是大賽道沒錯,火熱復蘇也有目共睹,但內卷也隨之而來。
有數據顯示,2023年1至6月,國內餐飲企業暴增200多萬家,幾乎等同于去年一整年的水平。放眼望去,沿街的奶茶店、炸串店、麻辣燙門店,都成了打工人的聚集地。而頭部玩家也紛紛下場,憑借平臺、品牌、供應鏈等能力進行降維打擊,在自身快速形成競爭優勢的同時,也進一步壓縮了其他餐飲從業者的發展空間。
很顯然,餐飲行業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牌桌上強者愈強的局面,將會為這一輪的市場競爭“帶節奏”。而小企業被卷入同質化戰局,要靠不斷壓低價格、犧牲利潤來爭搶客戶。爭搶不過,只能倒閉收尾。
“餐飲是復蘇了,但是餐飲市場的廝殺并不樂觀。”有從業者如是感慨。大家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市場廝殺蔓延至頭部餐飲企業,強弱懸殊不斷拉開,未來2到3年,從“價格戰”到“爭霸戰”的風暴會持續影響行業格局的形成,直至刺刀見紅。
在此行業大背景下,和府撈面作為細分賽道的頭部企業,似乎也早已排兵布陣,找準了自己的節奏。一位接近和府撈面的人士告訴「市界」,在今年Q2市場表現普遍弱于Q1的情況下,和府撈面近期業績暴漲,不僅單月擴張速度達到“一天開一家直營店”的程度,不少門店也都刷新了最好的業績水平。
至于原因,透過和府撈面創始人李學林不久前接受采訪時的表述,能夠一窺其心得。
被問及“和府撈面如何在一季度表現的基礎上更上一步”時,李學林總結了三點:一是做品牌升級,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二是做價格分層,加大30塊以內產品的比重;三是和國際名廚劉一帆合作,中西合璧,提升品牌力。
不同于同行們低價廝殺,和府撈面最關心的是——產品和服務的品質是否能夠匹配上更有競爭力的價格。此前有行業分析師就表示,“和府撈面多分布在高勢能場所,不能站在充分競爭的角度去看待和府撈面,但不管如何,打磨好產品、做好服務,才是對價格的關鍵支撐”。
與此同時,和府撈面早期搭建的供應鏈,也愈發成熟地被用于多個場景。無論是品牌研發、產品升級,還是價格分層,都相對得心應手,顯示出了其面對市場周期變化的發展“定力”與深厚“內功”。
重押供應鏈,穿越周期
開年以來,曾經被調侃“過氣網紅”的酸菜魚重獲消費者喜愛,也讓九毛九的業績提振了一番。與此同時,滿記甜品、南城香等連鎖餐飲品牌先后推出自助餐,讓這個頗具“古早”味的概念又火了一把。
究其根本,無論是菜品、模式回春也好,整個賽道回血也罷,餐飲行業的特質之一在于“周期性”。這是供求不斷變化的結果,充滿不確定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在提醒著品牌們,要想跨越從“網紅”到“過氣”不斷循環往復的怪圈,在變化的市場需求中騰挪出靈活應變的身位,不能只靠運氣,還需要有壓箱底的本事。
如何穿越周期?想必各家自有答案。作為“逆勢上揚”的代表,和府撈面的答案則是:重押供應鏈,依托消費者洞察提前布局。
得益于李學林在3C行業成功創業的積淀,打一開始,和府撈面就在用零售思維做餐飲。
2012年8月,江蘇和府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4個月之后,占地15000㎡的和府中央廚房宣布建成并投入使用。這是一個典型的TMT式高舉高打的邏輯:選擇一個高潛力的賽道,搭建一個足夠強的中臺,然后賦能前端標準化,以實現快速復制。
此后十余年,和府撈面持續深耕供應鏈,打造了近十萬平方米的現代食品產業園,其中央廚房是全國最大的中央廚房之一,可以支撐數千家門店的基本運營及全國范圍內的冷鏈配送需求。
光從供應鏈布局的角度來看,和府撈面顯然是大幅領先行業的。番茄資本創始人卿永曾在公開演講中分享,從2014年起,資金開始大規模涌入餐飲供應鏈建設里,這也意味著,未來餐飲連鎖企業要競爭,需要往“品牌+供應鏈貿易+直營門店”上靠,以保障自己有足夠的空間放棄中間環節利潤,換取更大的價格調整空間和質價比。
2023年已行至下半程。不久前茶百道先于蜜雪冰城、滬上阿姨、古茗茶飲等一眾玩家,率先向港股遞交招股書,再一次把餐飲界的激烈競爭擺到臺面上。頭部餐飲玩家同樣競相搶跑。
面對萬億規模、保持強勁增長勢頭的中國餐飲市場,“大品類,無品牌”的現狀,正是各賽道成長出巨無霸企業的機會點,也是當下競爭越來越白熱化的“戰機”所在。
“中國餐飲市場巨大,連鎖化率較低,存在巨大發展潛力。隨著購物中心不斷增加、供應鏈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門店信息化持續提升,新一代連鎖餐飲巨頭成長的外部條件已經成熟。”CMC資本合伙人兼首席投資官陳弦曾表示。
在強大的供應鏈體系賦能下,“和府撈面跑出規模效應,只是時間問題。”早在2017年,李學林便在采訪中如是表示。2023年7月末,隨著國家出臺恢復和擴大消費20條措施,提出“培育‘種養殖基地+中央廚房+冷鏈物流+餐飲門店’”模式,和府撈面無疑站在了跑道最前列。
作者|李丹
編輯|陳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