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各地的龍舟比賽基本全面啟動,“中國龍舟之鄉”東莞中堂的各大龍舟廠迎來造船旺季。端午前夕,中堂鎮一家造船廠更出現“爆單”,加班加點趕生產。龍舟制作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民眾有所不知的是,近年來龍舟也進入到個性化定制階段,可謂民間造船的一種新發展。
不僅是龍舟“爆單”,據7月1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我國造船業最新數據,2023年上半年,我國造船業三大指標均位居世界第一,新接訂單量3766.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7.7%,占國際市場份額超過70%,實現了我國造船業國際市場新接訂單量的新紀錄。具體到船廠,產能緊張排期至3-5年后,且新造船價格保持增長,這是目前國內多家船廠的寫照。
此前,由于船舶業競爭激烈,疊加全球經濟發展放緩與新冠疫情影響,全球造船業三大指標總體呈下行態勢。同時,船舶業內在產品需求結構發生變化,全球主流船型結構逐步向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船、液化天然氣運輸船(LNG船)和客船(含豪華郵輪)五大主流船型發展。LNG船和客船作為高船型主要代表,近年來在市場需求度持續走高。
綜合上述,產品需求結構的明顯變化,意味著高技術船型、節能環保船型將成為未來趨勢。而高船型制造、完整產業鏈,正是我國在新競爭環境下的轉型升級方向。
能源更替機遇
宜信財富認為,我國本輪造船業景氣上行,除了有老舊船常規更替的原因,還有船舶業對市場的前瞻預判和對商機的把握。
這一方面表現為把握海事低碳政策的驅動。據公開信息,明年開始以柴油為動力的船將需要支付碳稅。從經濟效益考慮,雙燃料船或清潔能源動力船的持續收益更好,促使船東緊迫向現代節能型船隊調整。
另一方面,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增加,而市場上的汽車運輸船無法滿足新能源車激增的運輸需求。如今比亞迪等一些企業開始訂造自己的雙燃料汽車運輸船,以在海運環節獲得更大控制權,提升汽車的價格優勢。由于交付時間快、產品質量過硬,我國的汽車運輸船得到外國客戶認可,實現從“零”到同類型船型訂單“世界第一”的跨越。
全球低碳革命就像一只巨大的隱形推手,推動了新能源背景下的船舶業變革。
高附加值船型研制
在以往的造船市場中,歐洲船企普遍掌握著高端客船市場,日韓則有大量中端市場訂單,我國船企只能建造他們不要的訂單。
雖然這個局面早已扭轉,2010年我國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超越韓國位居全球之首,但當時我國船舶業還以建造常規船舶為主,韓國仍把持高附加值大型LNG船的壟斷地位。
從造船水平“落后世界25年”到強勢崛起,國內造船行業也經歷了一路狂奔到產能過剩,更準確的描述應該是“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攻克像LNG船這樣的技術難度高、新型環保運輸船,才有更大概率筑高壁壘,應對激烈競爭。到去年,我國船企以55艘的訂單量創下LNG船領域新高,首次在全球訂單份額占比超過30%。
近10年來,除了搶占中低端船舶市場份額,我國在高端化轉型上也下了苦功。當然,在智能船舶方面我國也不甘落后,未來將重點以智能制造提升造船效率,以智能技術推動安全高效航行。
如今,我國船舶產品逐步覆蓋市場上全部船型,2022年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我國有12種船型的新接訂單均領先,已經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造船大國,行業全年收入超過5000億元。
核心材料自造
前面提到的LNG船建造,它需要一種像紙一樣薄的鋼材——殷瓦鋼作為LNG船的內膽。長期以來,薄膜型LNG儲罐設計核心技術由法國一家公司GTT壟斷,韓國作為生產LNG船最多的國家,每生產一艘都要支付高昂專利費。殷瓦鋼的另一個難點在于焊接,全球能夠焊接殷瓦鋼的技術工人非常稀少。
面對這個卡脖子問題,我國加緊對于殷瓦鋼材料的國產化研究,用4年時間實現難題攻克,2017年成為世界上薄膜型殷瓦鋼第二家供應商。隨后再度攻克了殷瓦鋼焊接工藝難題,讓我國的LNG船更具競爭優勢。
造船業被稱為“綜合工業之冠”,零部件多、供應鏈長、產業關聯度高,是一個技術密集、勞動力密集、資金密集的產業。實現國內供應鏈的閉環,將使船舶具備更高的性價比和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目前,國內船企在某些船型上已經基本實現了國產化率全覆蓋。從做簡單集成全球的供應鏈,到國內供應鏈建設逐漸完整,我國船舶業一路發展,并且日益取得了重要突破。
宜信財富相信,市場需求升級的同時也拉開了全球船舶業的新一輪較量。總體而言,基于我國的造船技術提升、供應鏈建設完善,我們鍛造出滿足新需求的新供給能力,也因此創造了新的結構性機會,讓船舶業持續涌現更高、更新的發展價值。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對內容的準確與完整性不做承諾與保障。過往成績表現不代表未來業績,投資可能帶來本金損失。任何人依據本文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信息發布方不承擔任何法律、法規及相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