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印發《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出爐。其中提出,對標國際領先人形機器人產品,支持企業和高校院所開展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關鍵零部件攻關和工程化,加快建設北京市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爭創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加快培育機器人新興業態
方案提出到2025年,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種高技術高附加值機器人產品、100種具有全國推廣價值的應用場景,萬人機器人擁有量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形成創新要素集聚、創新創業活躍的發展生態。全市機器人核心產業收入達到300億元以上,打造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機器人產業集群。
此外,方案提到,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培育機器人優質企業。聚焦醫療健康、協作、物流機器人等領域,支持頭部企業做大做強,引進1-2家國際一流的機器人整機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打造規模化產業集群。面向特種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等領域,支持和推動一批專注細分領域、具有高成長預期的創新企業做優做強,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和獨角獸企業。
多方勢力紛紛進軍挖掘潛在市場
商業化漸進,多方勢力紛紛布局。早在2022年,特斯拉(TSLA.US)就展示 Optimus 原型機,并宣稱 2 萬美金的量產價格。近日,特斯拉開通Tesla AI賬號,并稱“特斯拉正在制造自主機器人的基礎模型”,該賬號目前已分享了關于人工智能、機器人相關的多條消息。
特斯拉AI團隊表示超級計算機平臺Dojo將于今年7月投入生產,到2024年初,Dojo將成為全球最先進的5臺超級計算機之一。業內預計,Dojo恐成為比肩英偉達的超級計算猛獸,它的交付將加速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和自動駕駛FSD走進現實。
此外,谷歌(GOOG.US)旗下的AI團隊DeepMind推出了用于機器人的AI智能體“RoboCat”,可操控各類機械臂。這一點并不特別新穎,但 DeepMind 聲稱,該模型是第一個能夠解決和適應多種任務的模型,并且使用不同的、真實世界的機器人來完成。
人形機器人方面,除了傳統科研機構和機器人企業以外,互聯網、車企等多方勢力也紛紛入局。2022 年 8 月,小米推出 CyberOne;2022 年 11 月,大語言模型聊天機器人 GPT 發布。隨著各方的入局及 AI 技術的發展,人形機器人整體商業化應用漸進。
微美全息研發人形機器人控制系統,加快推動產業化
人形機器人屬于新興賽道,參與者多為科技、互聯網企業,由于供給側-出現明顯變化+技術側-人工智能技術取得重大進展,人形機器人有望實現0到1的突破。資料顯示,微美全息(WIMI.US)正積極推進人形機器人的底層技術研發,例如,在AI底層技術方面,包括視覺算法和語音能力、人機交互能力、以及對環境的理解能力等方面,有望結合大語言模型,推進人形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與人機交互方式的變革。
資料顯示,微美全息的研發團隊已經開發了一款基于頭戴式顯示器的腦機接口 (BCI) 控制的人形機器人交互控制系統。據悉,這種交互方式通過穩態視覺誘發電位控制機器人,讓它與環境和人類互動。在該方案中,機器人內嵌式攝像頭提供實時反饋,將刺激反饋集成到HMD上顯示。多年在AI技術方面的發展,微美全息集成AI具有快速學習訓練和迭代的能力,通過學習理解人類語言,提升人形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有利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化。
人形機器人處于產業鏈探索階段,潛在應用場景廣闊,預計早期應用場景可包括家務領域、安保領域和填補空缺勞動力等,潛在市場規模超過萬億人民幣。展望未來,微美全息有望結合大語言模型,AI深度強化學習、仿真+AI大模型的應用,極大助力公司在工業機器人以及未來更加智能、輕量的消費級機器人領域實現長期增長,或推進全球化業務布局。
寫在最后
浙商證券指出,在機器人行業中,人形機器人產業有望提速。到2031年人形機器人全球市場空間預計達433億元,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可能將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2022~2031年:類似特斯拉Roadster——小眾、高端,2031年全球潛在市場空間預計達433億元;2032~2042年:類似從特斯拉ModelS到ModelY——走向大眾,需求爆發。
不難看出,人形機器人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商業化落地有望加速,人形機器人迭代下供應鏈廠商將迎來新機遇。按馬斯克樂觀預計,未來人形機器人的需求,可能會遠遠超過汽車的需求。
目前來看,目前制約人形機器人發展的因素主要是運動系統和成本,但隨著多方勢力入局,人形機器人成本有望逐步下降,商業化漸進,推動機器人走向通用之路。而這一天,正在加速到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