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川閱全球宏觀
當前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房地產正先于經濟軟著陸。尤其是二季度以來,以新屋開工和成屋銷售為代表的一系列指標持續回暖,亞特蘭大聯儲最新預測在連續8個季度下滑后,住宅投資有望在今年二季度為美國GDP貢獻正增長。鑒于美聯儲一年多來已累計加息500bp,住宅投資在加息周期尚未結束時提前轉正,顯然是有悖于歷史經驗的(圖1)。
(資料圖片)
歷史來看,在GDP的組成部分中,住宅投資的負增長歷來是美國經濟衰退的最佳預警信號(圖2)。因此,如果當前的美國房地產正率先軟著陸,是否意味著美國經濟已經躲過了衰退?這對于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又有何影響?
對此,我們考察了自1990年以來的4次高利率導致美國房市大崩潰的原因。如圖3所示,由于不同程度的緊縮作用,美國房地產最終“閃崩”的原因都是供需失衡,其中需求端的因素更加關鍵。
疲軟需求,加息幅度和利率水平都重要。在不斷走高的利率下,購房需求放緩的傳導路徑是:高利率—高抵押貸款利率—高利息支付率--購房意愿及需求疲軟。具體來看,從加息周期開始,消費者認為買房是個“錯誤選擇”的想法就越來越強烈(圖4-5)。
其中2008年為歷次以來影響最劇烈的一次:大幅加息425bp中,申請抵押貸款人數最大跌幅為63%,新屋銷售快速下滑76%。而如果加息是從低利率水平開始,則對購房需求的削弱便不太明顯: 2018年不僅加息起點低,且加息幅度也不大,所以對地產的影響就較小,房屋銷量溫和回落23%(圖6-7)。
超額供給,是原因也是結果。歷史上4次房價崩潰的相似之處都是在加息周期中累計了過量的庫存。前期過量的發放房屋建筑許可制導致待售房屋數量激增(圖8-9)。過去4次平均增加許可證發放量73%,帶動了64%的待售房屋數量。
從歷史經驗看,需求比供給對地產的影響更重要。2018年,房屋許可證發放數量增加176%,帶領待售房屋數量激增146%。但是,由于2018年加息起點低(從0利率開始)+加息幅度還不大(累計225bp),美國居民購房需求并未被嚴重削弱。最終在需求的支撐下,房產快速回暖,也幫助美國避免了一次衰退。
這次有何不同?需求經受住了加息的沖擊,而供給弱成為樂觀的主要理由,這一次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不容易”。需求端,在經歷了“史詩級”加息后,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居民對于“負擔不起”的抱怨仍明顯低于此前衰退前的高位。
這與疫情后美國家庭資產負債表明顯改善以及就業保持韌性有關:2023年Q1美國家庭償債負擔仍低于疫情前的水平。而居民認為當前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不是房價而是利率(圖 10-11),隨著加息接近尾聲,需求指標都開始觸底反彈(圖 12)。
二是供給端,低庫存加強開發商的建筑信心,無論是營建許可還是新房開工均開始邊際好轉(圖 13)。與2018年相比,本輪地產周期雖然需求下降的幅度更大,但是供給明顯更“克制”,供需失衡的情況反而要更好(庫存月數更低),而2018年美國地產下行并沒有帶來經濟衰退。
除此之外,從國際對比上看,美國住宅投資以及房價的上漲幅度上,遠不及加拿大及瑞典,至少在其他兩國地產尚未出現問題前,我們可以不用太擔心美國(圖14至15)。
但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軟著陸讓通脹及就業的“隱憂”再起。美國通脹壓力遲遲未解,如果房地產成功軟著陸,那么美聯儲抗擊通脹及就業的難度無疑將再進一步(圖16)。在此基礎上,政策轉向則不會太早,也為未來經濟和市場平添變數。
編輯/Cor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