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網 10月31日,蘇州第四批集中供地正式落下帷幕,本輪供地共出讓18宗地,總出讓面積77.27萬㎡,總建筑面積146.98萬㎡。18宗地均為底價成交,共攬金179.21億元。
本次供地原掛牌20宗地,其中蘇地2022-WG-52號和57號兩宗地因故延長掛牌競買時間,剩余18宗地。
從地域來看,在第三批次無土地供應的姑蘇區、吳中區,本輪再度有了地塊供應,其中吳中區掛牌7宗,在所有區域中供地最多,總面積30.96萬㎡,總起價75.82億元;姑蘇區1宗,面積39135㎡,起價7.30億元;相城區掛牌4宗,總面積21.19萬㎡,總起價55.52億元;高新區4宗,總面積14.54萬㎡,總起價34.49億元;吳江區2宗,總面積6.68萬㎡,總起價6.08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斷供近4年多的楓橋板塊本次也出讓了1宗宅地。
(資料圖片)
蘇州土拍大戶
本輪土拍的亮點,或許又是蘇高新拿地了。
在今年蘇州首批供地中,蘇高新以底價33.07億元獲得3宗;第二批供地中,蘇高新累計摘得5宗宅地,獲得地塊總土地面積約24.9萬平方米,耗資逾90億元;在本次供地中,蘇高新再斥資17.13億元拿下兩地。
其中一宗便是斷供4年多終于再次有土地供應的楓橋板塊地塊。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正好體現了楓橋板塊的地理位置,地處蘇州古城西部,毗鄰姑蘇城區和獅山等核心區域。地塊北側緊鄰有醫院和各大中小學,南側有新區、何山兩公園,往東走更是有寒山寺等風景名勝。
楓橋板塊最近一次土地出讓是在2018年1月,南山以23.9億元、溢價42.29%競得觀楓四季項目,樓面價21343元/㎡。如今板塊內已有旭輝、港中旅、金地等房企布局。
今年2月,楓橋街道明確提出將加快“一帶”(大運河文化帶)、“雙園”(和楓科創園、生命健康小鎮產業園)、“三區”(東部門戶區、中部產業區、西部宜居區)的功能布局,努力讓“工業重鎮”邁向“工業強鎮”“創新強鎮”。
本次蘇高新競得的楓橋街道蘇地2022-WG-61號地塊,位于高新區楓津大街北、規劃道路東西,土地總面積35359.8㎡(包括地下空間1232.1㎡),建筑面積55855.13㎡。土地用途為城鎮住宅用地,建筑密度≤25%,綠地率≥37%。地塊起價89422萬元,起始樓面價16010元/㎡,上限價格102835.3萬元,上限樓面價18411元/㎡。
地塊分為兩部分,其中,A區面積17975㎡,容積率1-1.4,可設置住宅總戶數不超過140戶;B區面積16152.7㎡,容積率1-1.9,可設置住宅總戶數不超過180戶,住宅戶型面積不小于140㎡。此外,地塊內住宅為全裝修成品住宅,住宅裝修成本不低于2000元/㎡。
蘇高新本次競得的另一宗地為蘇地2022-WG-63號地塊, 位于高新區科技城規劃普陀山路南、龍康路西,土地面積36095㎡,建筑面積64971㎡,用途為城鎮住宅用地,容積率1-1.8,建筑密度≤25%,綠地率≥37%。
地塊成交價為81863萬元,樓面成交價12599.93元/㎡。地塊內可設置住宅總戶數不超過460戶,住宅戶型面積不小于120㎡;地塊內住宅為全裝修成品住宅,住宅裝修成本不低2000元/㎡。地塊還需按每戶不低于0.4㎡配建社區用房。
蘇高新在今年的集中供地中,已經拿下了10宗地,累計斥資超過140億元,成為蘇州土拍市場上的大贏家。
本土企業包場
第三批次的集中供地雖然僅出讓9宗地,但也引得華潤、保利、建發等外地房企紛紛入場拿地。
而本輪供地的拿地企業以本土企業居多。具體來看,朗詩&太湖城投、路勁&太湖城投、嘉盛&天鴻偉業、惠潤置業、吳江鐵工、蘇州創元、觀前建設、中鷹&蘭干集團&盛澤投資、相城城投、相城高新、龍湖&漕湖置地、建屋&蘇州恒泰、科技城科新文旅、蘇州斜港各獲一宗地。另外,蘇州軌道交通、蘇高新各獲2宗。
針對這種現象,早有業內人士分析過,當前市場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房企主要還是會將目光集中在熱門地塊上。而本輪蘇州集中供地熱門核心板塊偏少。外來房企來蘇州拿地都有著自己的目標,如果沒達到心里預期,也不會強求。畢竟目前對于企業來說,風險是擺在第一位的。
臨近年底,企業出于回籠資金等目的,投入資金拿地的意愿本就沒有那么強烈,再加上前不久財政部發布通知,嚴禁通過舉債儲備土地,不得通過國企購地虛增土地出讓收入,對部分企業也形成了制約,所以本輪土拍熱度下降也是理所當然。
在三批次的土地出讓中,雖然地塊數量不多,但園區、獅山等地均有地塊出讓,成功拉高了三輪土拍的熱度。而本輪供地共出讓18宗,是第三批次的2倍,均是底價成交,熱度明顯不足。
具體來看,四批供地中,太湖度假區、太湖科學城、蘇相合作區、太湖新城等地均有土地出讓,由此不難看出,本次出讓的地塊分布更多傾向于剛需板塊。這或許就是18宗地均底價成交,流拍率為0的原因。
這種剛需,也是本輪蘇州土拍以本土企業拿地為主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