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低位配股,被信用評級機構下調評級,到期美元債跌幅創紀錄,終止與萬達酒店的管理協議,旗下公司部分股權被凍結,一口氣轉讓多個項目股權……
最近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把融創推到了風口浪尖,讓人不禁疑惑:
融創,到底怎么了?
2021年上半年畫風還是這樣的:
業績創新高,利潤持穩
2021年上半年融創銷售大漲64.3%、收入上漲23.9%。其中歸母公司凈利潤上漲9.4%,遠超碧桂園的2.3%,保利地產的1.72%。
銷售結構健康,以一二線城市為主
2021年上半年,從銷售結構來看,在長三角,融創完成1141億元銷售額;在西部核心城市、環渤海分別完成791億元、637億元。
融創在20個重點城市的銷售額超過50億元。其中,北京、上海、蘇州等9個城市銷售額超100億元;在杭州、武漢,融創半年銷售額超過200億元——這相當于一家百強房企的半年業績。
負債下滑,現金充足
非受限現金短債比大于1,剔除預收款項后的資產負債率低于80%,超預期快速降至黃檔,和萬科、碧桂園的檔位一致。
關鍵是手里彈藥充足,2021年6月底的時候融創在手現金達1232億元,其中非受限現金1011億元,比2020年高出2.4%。
服務公司上市大漲
融創服務于2020年11月19日正式登陸港股,獲得了包括騰訊、IDG資本、高瓴資本及雪湖資本等“豪華基金”作為基石投資者,2021年2月份的時候漲幅甚至超過100%。
“救死扶傷”的白衣騎士
2021年上半年,融創始終扮演著白衣騎士的角色,2月,以8.17億元接手已爛尾超8年的大連“君臨天下”項目;5月,以99億元收購廣西彰泰。以430億元巨資收購了其他18個地塊,收購金額占到5月銷售額708億元的74%,甚至超出監管要求的購地支出為銷售額40%的上限。
2021年上半年的的融創,兩個字“優秀”。
惠譽標普穆迪摩根大通一票全球信用評級機構,全部上調融創中國的評級。
即使是2021年全年,融創的業績依然穩健。
全年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人民幣5973.6億元,同比增長4%。較6400億的銷售目標,完成率為93.34%,在當下行情里算得上是優秀的成績單。
看起來哪哪都沒問題的融創,怎么會突然翻車呢?
前幾天融創發布了一條被“群嘲”的公告,融創宣稱年底賬面現金約1600億(含合聯營公司賬面現金),足以應對短期的到期債務和項目開發需求,但是考慮內外部可能存在不確定因素,決定通過向市場配售募集額外的股本,保持現金流。
股價跌了近8成的融創分別在11月和1月兩次低價配股,融資119.36億港元。
配股就是發行新股,原股東可以低價買入,融創可以借此籌集資金。
由于新股的價格低于市價,對沒有參與配股的股東來說,股價降低利益就受損。
所以融創頻繁的配股行為,引起投資者不滿,更多人因此質疑融創1600億元的現金流究竟是真是假。
融創宣稱年底賬面現金約1600億,可這1600億元現金包含聯營公司賬面現金,也就是子公司。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母公司根本無法挪用。
房企進駐一個省市,會成立一家當地的開發公司,以區域或者城市公司的名義獲取土地,再把土地抵押給銀行,從銀行手中獲取貸款開發建設。
因此,這個土地資產是在子公司手中,抵押也是通過子公司的土地資產去抵押。
但是現階段購房者信心脆弱,為了保交樓,很多地方限制了地方子公司的資金使用情況,嚴格監管預售資金。
這就導致子公司的錢不能隨意挪動,無法及時供給母公司。必須要等整個房子蓋好以后,清算好了以后再說。
這對很多地產公司來說是致命的打擊,賬面上有很多錢,但是動彈不得,更無法用來還債。
再者!
即使是融創開發建設的樓盤,也并不都是融創百分百持股。
融創中國2021年半年報顯示,如果將合營公司及聯營公司的銷售收入計入,融創中國上半年的合同銷售金額超過3200億元,而融創中國按項目持股比例應占的權益合同銷售金額只有2000億元,比全口徑的合同銷售金額少了約1200億元。
看到這大家是不是已經明白了,由于很多項目是合作開發,公開的銷售額只有一部分歸屬房企,而這一部分的銷售額中又有一部分被監管了,無法第一時間拿來救火。
四個月前,萬達酒店發布公告稱融創撕毀協了與萬達酒店簽署的酒店管理協議。
為此融創要向萬達支付1.33億元作為終止補償,以及向萬達支付6859萬元,結清應付賬款。
按照合同規定,雙方的酒店管理合同期限是20年,即應到2037年到期。
融創卻變卦了。
融創在購買萬達物業時做了部分貸款,現在酒店的盈利還不夠利息,同時還要給萬達交酒店管理費。
除此之外,融創文旅還沉淀了一千多億元的資產,2021年上半年總收入為26.1億元,管理利潤只有4.4億元。
千億的資產,半年只有26億元收入,再加上千億規模需要固定的運維成本和人工成本,資金周轉成了一潭死水。
所以近一年,融創陸續折價賣掉了多個重量級的文旅項目股份。
比如,西雙版納環球世紀會展旅游公司70%股權轉讓給中融信托;比如,昆明融創文旅城二期40%股權轉讓給華發;比如,總投資700億元的融創甘露山文創城35%股權轉讓給武漢城市建設集團;其他的文旅項目也不能閑著,充當著公司的“融資工具”。
融創多次以文旅作為資產進行融資,2020年發行的21億元CMBS,底層資產就是青島東方影都融創茂。去年年初又發行了昆明文旅城23億元ABS。
CMBS和ABS這兩個名詞,先來給大家解釋下。
CMBS是將商業地產抵押貸款匯聚到一個資產池中,以商業地產未來收入作為償債本息來源,通過資產證券化過程,以債券形式向投資者發行的證券。
ABS是把項目的應收賬款,一般是購房尾款打包向投資者發行債券的一種融資方式。
也就是說,融創在透支這些項目的未來收益。
這幾年,融創把在地產上掙得一大部分扔到了文旅這種無底洞,如果全部計提減值損失,基本就沒利潤了,資金套住也改變了融創在快速周轉上的優勢。
當年萬達急著轉手的就是因為文旅太燒錢,兌現周期又長,一個文旅項目就需要七八年有息負債才能往下走,十幾年才能收回投資,十幾個項目疊加在一起,雖然通過文旅項目中的房屋銷售能收回大部分現金,但至少五六年內,十三個項目每年凈增1000億負債,壓力相當大。
那融創為何要接下這燙手山芋呢?
第一,融創接手的13個文旅項目91%股份,對應的凈資產價值是670億元,但融創僅花費了438.44億元,直接獲利231.56億元;
其次,融創想要放長線做長期投資,暫時忽略文旅項目以及酒店的短期收益。
但是,文旅這種底盤重,資金運轉慢的資產,市場好的時候能支撐,一旦市場下行,會加速侵蝕企業利潤,拖累資金運轉效率,卡死企業的流動性。
這就好比后面有老虎追著,別人都是拔腿就跑,你背著50斤糧食跑,怎么逃命?
2022年融創有123億元人民幣債券,12億美元(約合76億元人民幣)離岸高級無抵押債券要還,如果再算上表外的商業票據和隱性債務,粗略估算有200多億元的債務。
而融創光2021年上半年的毛利就有199.8億元,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有119.9億元。
說實話,如果不是被資金監管,融創的利潤償還債務綽綽有余。
即便如此,融創依然瘋了一樣四處籌錢。
高層喊了兩個月的房企收并購,最積極的就是融創。
融創甚至比暴雷違約的房企還狠得下心,低價變賣各種資產回血。
以26.8億出售了上海、杭州的三個項目,通過配股融資119.36億元,出售貝殼股權回籠資金68.9億元,孫老板無息借款給融創4.5億美元(約28.8億元人民幣),轉賣多個項目股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融創通過資產處置、借款、融資等多種渠道回籠資金300多億元。
迄今為止,融創也并未發生實質性的債務違約。
不僅沒有違約還在提前還債。
1月20日,在流言蜚語中融創提前償還兩筆合計約42.5億元的債務。
有人問:融創會不會是下一個恒大?
很顯然,融創不是恒二。
因為房企最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高層不允許再出現一個恒大,因為市場禁受不住,銀行禁受不住,投資人禁受不住,購房者更禁受不住。
現在高層要求樓市恢復正常的資金流動,房企的至暗時刻已經結束。
但是,融創害怕。
害怕被別人當成第二個恒大,害怕因為一點的負面新聞,被所有人擠兌。
因為一旦爆出現資金面的負面消息,政府會擠兌你,進一步監管你的資金,流動性進一步收縮;銀行會擠兌你,抽調你的貸款甚至拉黑你,其他金融機構也會照做;投資人會擠兌你,在股市砸盤拋售你的股票,股市大跌又是一輪負面新聞;購房者會擠兌你,不敢買你的房子甚至退房,銷售額大跌利潤大跌無法還債。
這樣的全面擠兌,別說房地產企業了,任何行業的任何企業都會被擠兌死。
融創已經成了驚弓之鳥,這種恐懼就像一根橡皮筋懸掛在頭頂,就算不會崩到你,你也時刻擔驚受怕,總想把頭往后縮一縮。
而收縮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所以融創,忍著股價大跌的疼,挨著投資者的罵頻繁配股;咬著牙打折賣掉了上海杭州武漢核心區的項目;狠心甩賣剛剛有了成績卻無法快速盈利的文旅資產;2021融創年中報發布會上,孫老板說:“我不知道其他房企有沒有問題,會不會暴雷。我只知道我們不會!”
曾經鮮衣怒馬跨步向前沖的融創,已經不敢有當年的沖勁兒了,有的是戰略收縮割肉甩賣堅守承諾,堅守安全邊界,堅守大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