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的話
工地圍擋設置的初衷,是為了美化工地和城市環境,也是為了市民的安全著想。但鄭州街頭不少圍擋卻沒起到應有的積極作用,經常圍而不建,成了“僵尸圍擋”,占道添堵。4年前,大河報曾推出《搜尋鄭州“僵尸圍擋”》系列報道,引發社會強烈關注。隨后,鄭州市針對工地圍擋的設置和“僵尸圍擋”的處理專門出臺了管理辦法。不過,如今街頭的僵尸圍擋又死灰復燃,屢禁不絕。“僵尸圍擋”看似小事,卻經常嚴重堵塞交通,甚至會輻射影響周圍數公里的交通通行情況。整治“僵尸圍擋”,如何避免死灰復燃?即日起,大河報推出“再探‘僵尸圍擋’系列報道”,幫助市民解決鄭州街頭圍擋圍而不建、圍而不擋、雜亂無章等問題。
連日來有多位市民反映,鄭州市金水區天倫路附近一處長達300米左右的道路,本來工期早就應該結束了,也不知道啥原因,被圍擋3年愣是“沒動靜”,圍而不建,給大家出行造成不便。
小區門口道路被圍住3年未修好
李先生是天倫琥珀名城小區一名業主,他向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介紹,早在3年前,他們小區東門就已經開始設置圍擋,因為圍擋把東門口堵住了,大家出行受到嚴重影響。“窄窄的一條通道,有時一不小心就會碰到人。”他說。
而南門口金牛路也正在施工,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給進出小區的車輛造成諸多不便,時常堵得水泄不通,希望相關部門重視這個問題,還路于民。
記者調查發現,早在2019年1月17日,國基路街道辦事處曾回復網友稱,該施工地因近期大氣污染管控的原因暫時封土停工;也因春節將近,施工工人放假回家探親;此外,工地的噴淋設備尚未完全到位,預計將在節后進行開工。
“修路對我們來說是件好事,但不能一直沒動靜吧。”多名業主表示,辦事處是回復了,可接下來施工單位還是遲遲不開工,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未果。其間也看到有機器進場,只是象征性地干了一些活兒,就這樣一拖就是幾年,也不知道啥原因。碰到刮風天氣更是糟糕,圍擋被風刮得東倒西歪,萬一砸到人后果不堪設想。
此外,圍擋內還有部分黃土裸露,沒有覆蓋防塵網,有時塵土刮得到處都是,居住在附近的業主和商戶們苦不堪言。
僅剩一米多寬路圍擋內黃土裸露
2月19日上午,記者來到了鄭州天倫路附近的該處圍擋查看。
走訪發現,從天倫路至金牛路道路兩側均有一人多高的藍色、綠色圍擋圍著,長約300米。在道路西側有一排商戶,都已開門營業。
圍擋正對著天倫琥珀名城小區東門,一條1米多寬的南北通道,供大家通行。路很窄,坑洼不平,有的地段還有水,進出小區居民很多,有兩輪電動車經過時,大多都會小心翼翼。
透過圍擋縫隙,記者看到,里面停放著一輛挖掘機以及施工的管道,圍擋內除了一些建筑垃圾外,還有不少生活垃圾。此外,正如業主反映,部分地面確實黃土裸露,現場未覆蓋防塵網。
圍擋上面懸掛的占道施工信息公示牌顯示,工程名稱為鄭州市金水區黃家庵東路(三全路-金牛路)道路工程,施工單位是河南置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置信”)。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官網顯示,河南置信成立日期是2012年10月22日,法定代表人為張某緒,經營范圍是建筑、市政公用、公路等。
“圍擋圍住了,現在都沒有啥生意。”附近多名商戶說,也不知道何時開始施工,能把道路修好。
而此前,記者來此探訪時,正好有圍擋被風刮倒,出現一個缺口,現場有工人正在加固圍擋。他說,并不清楚何時施工,具體要咨詢施工單位負責人。
在該小區南門,門口也搭建有圍擋,通道僅能供一輛車通行,對面來車時,無法進行會車。
隨后,記者趕到了小區物業處,一名相關負責人說,他們小區有1700多戶業主,門口圍擋確實影響業主出行,修了有3年,此前也曾和施工方協商過,一直沒有結果。
因西側線桿遷改會盡快施工作業
那么,該處路段為何“圍而不建”?何時能修好?
在琥珀名城社區,相關負責人受訪時說,此前社區也跟施工方溝通過,主要是辦事處有一個負責道路施工辦公室在管。
對此,河南置信的一名負責人表示,修路要先修污水,前期西側由于電力線桿沒有遷改,線桿一直占用污水位置,去年7月份才遷改完畢,此后施工兩個多月。又到10月份開始管控,不讓施工,中間牽涉到下雨天氣較多,因此耽誤了不少時間。
“如果換成我們被圍著3年,也肯定不愿意。”他說,業主心情可以理解,他們將盡快安排施工,爭取兩個月時間把瀝青鋪上。
對于該負責人說法,很多業主表示不能理解,工期早就到期限了,而施工單位一直在拖,導致他們出行困難。
對此,國基路街道辦事處執法中隊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據他們了解,此前因為管線埋不下去無法施工,下一步將督促施工單位盡快開始施工。
據悉,天倫琥珀名城小區東門黃家庵東路為經三路北延北三環以北路段規劃道路,早在2017年時,金水區便計劃將黃家庵東路(北三環-水科路)、黃家庵東路(金牛路-三全路)兩段列入2017年政府投資計劃,計劃2017年年底前開工建設。但道路中段黃家庵東路(水科路-金牛路)涉及二十一世紀小區內部區域,金水區暫未申請將黃家庵東路(水科路-金牛路)列入計劃。(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呂高見/文 張琮/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