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全國多地遭遇強降雨天氣。尤其是河南的特大暴雨,更是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在救災現場,不僅有救援隊伍沖鋒陷陣,其中高科技救援設備在搶險救災中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對及時恢復受災地區通訊、通水、通電、通氣提供了極大的幫助,為災區打通生命通道保駕護航。
從貴州到河南飛行1200公里 翼龍無人機化身高空基站
7月20日河南省鞏義市米河鎮遭到強降雨影響,通信光纜沖斷,通訊基站失效,這直接導致米河鎮對外失聯長達24小時。
隨后,一條無人機發來的短信,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希望之光,一架中國翼龍2H無人機從貴州飛到米河鎮,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長達5個小時的移動信號覆蓋。那么這是一架怎樣的寶藏無人機呢?
翼龍2長約11米,翼展超過20米,最大起飛重量約4.2噸,巡航時長約20個小時,H型為應急救災型,它能用于災區探查,災區物資應急投送,最重要的是它能定向恢復50平方公里的移動G網絡信號,還能建立覆蓋1.5萬平方公里的音視頻通信網絡,因為它身上有四件新科技:合成孔徑雷達、光電吊艙、衛星天線以及應急通信保障吊艙。合成孔徑雷達和光電吊艙就相當于無人機的眼睛,能夠識別障礙物,并能穿透云霧將災區成像,實時傳回指揮部。衛通天線則用來接收衛星傳回的信號,承擔通信任務主要就是應急通信保障吊艙,其實它就相當于一個空中基站。
翼龍無人機穿云破霧兩次,飛抵暴雨中的鄭州,不僅為米河鎮打通了一條應急通信保障生命線,更為深陷洪水之中的“孤島”——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廣大患者點燃了生命之光。
上天入地 科技在救援中顯神通
除了翼龍2H無人機,還有很多“新科技”在這次災害面前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龍吸水”排澇車,1個小時可排干相當于1米深、占地3000平方米的游泳池池水。
“海豚1號”救生機器人,遠程遙控操作,輕便易攜帶,同時拖拽3個成年人也毫無壓力。
還有一種應急動力舟橋,有自己的車頭和動力系統,能夠在三分鐘之內快速展開,十五分鐘之內就能實現車輛通行或者是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