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2月2日從內蒙古科技廳獲悉,由核工業208大隊完成的“內蒙古中西部中生代產鈾盆地的理論技術創新與重大找礦突破”的重點鈾礦地質項目,在充分消化吸收國際傳統砂巖型鈾成礦理論的基礎上,針對鄂爾多斯盆地、二連盆地和巴音戈壁盆地鈾成礦條件的特殊性,突破了傳統鈾成礦理論的束縛,取得了鈾成礦理論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找礦突破。
據介紹,項目的重要意義在于研究團隊首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的系列鈾成礦模式。此次突破是對傳統鈾成礦理論的升華和發展,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古層間氧化帶型”“同沉積泥巖型”和“古河谷型”鈾成礦理論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尤為重要的是,研究團隊在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二連盆地和巴音戈壁盆地發現和落實了一批超大型、特大型、大型和中型等砂巖鈾礦床,填補了我國無超大型、特大型砂巖型鈾礦的空白,落實了萬噸至十萬噸級鈾礦資源基地。
基于理論上的突破,內蒙古納嶺溝特大型鈾礦床已開始工業化試采,巴彥烏拉特大型鈾礦床已開展工業化生產試運行,兩個礦床將分別建設成為我國首批兩座千噸級現代化地浸鈾礦山,為其他砂巖型鈾礦床的開發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動作用。(記者張景陽 通訊員胡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