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球商業巨頭有一天宣布,自己是一家社會企業,想必要驚起一灘鷗鷺。看官或許會說,別鬧,我懂,企業做大后需要批上公益的外衣,不變的,還是那顆逐利的商業心。
馬云在今天的2016年中國保險業發展實力打臉,他說,成功的企業從來都是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可惜有些企業總是搞反。
“公益”不是單純的慈善,它更應被解讀為“公眾利益”。實際上,成功的商業模式總能準確找到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而商業巨頭們則將目光聚焦在“公眾利益”的最大公約數上。在這樣的邏輯下,企業“私意”和社會“公益”在某種意義上達成了高度統一,一切變得簡單清晰。
“公益心態、商業手段”在阿里的商業發展史上一以貫之。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最近幾年都將農村列為了未來戰略,用電子商務,用普惠金融,抹平城鄉和地域之間的發展差距。前不久在接受《瞭望》雜志專訪時,馬云就說,“脫貧不是一個口號,我相信中國7000萬人的脫貧就是7000萬個機會”,號召企業用商業手段行扶貧的公益之事。
農村淘寶的毛細血管已滲透中國鄉村,村淘不僅給農民帶來了豐富的生產生活物料,也為鄉村提供了社區發展和脫貧的機會。村淘“鄉甜”項目在東北五常承包了一塊土地,為農民提供生產物料、包裝物流、眾籌售賣一條龍服。農民只負責種,還無需承擔天災人禍的風險。這樣的村淘站點,已經覆蓋全國29省300多個縣的17700個村。
江蘇泗洪谷墩村的李紅宇是位單親爸爸,今年7月一場大火燒光了他的全部家當。房屋重建要耗光一年收成。兩天后,李紅宇的支付寶上收到一筆9214元的理賠金,兩周后李紅宇就站在新房中吹著風扇乘涼了。這筆理賠來自螞蟻金服攜手政府和公益機構試推的公益保險。
阿里內部有個無障礙實驗室,技術大牛們主要工作是用代碼幫助視障人士順利使用讀屏軟件,獲得網絡信息。同樣的技術也被使用在手機支付寶上。視障人群相對支付寶平臺的4.5億海量用戶,微乎其微。但并未因此被忽視。當杭州視障小伙張海彬,不再為影響超市結帳速度而感到困窘時,公益讓商業再一次顯露出溫柔的面孔。
所以,如果你還認為,阿里的成功在于它的巨額利潤,不如撥開它堅硬的商業外衣,坦誠相對,去摸摸那顆柔軟的公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