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趙竹青)我國空間科學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已圓滿完成三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順利交付用戶單位。
記者在今天下午舉行的交付儀式上了解到,經過三個月的在軌測試,衛星的四大科學載荷——塑閃陣列探測器、硅陣列探測器、BGO量能器和中子探測器功能性能穩定,上注至衛星的全部指令均正確執行,星地鏈路通暢,完成了所有既定的測試項目,衛星各項技術指標達到或超過了預期。
“就目前的測試情況,可以打滿分。”空間科學衛星工程常務副總指揮、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說。
衛星自2015年12月20日接收到第一幀數傳數據以來,目前已累計接收原始數據文件約2.4TB,生成科學數據產品總量約5.5TB。全部科學數據產品正確、完備,有力支撐了科學應用開展數據分析和科學研究。
暗物質衛星首席科學家、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常進介紹,截至今日,暗物質衛星在軌飛行92天,共探測到4.6億個高能粒子,完成了三分之二天區的掃描。“目前數據分析正在緊張進行中,預計年底將公布首批科學成果。”
常進介紹,暗物質衛星預計在軌工作三年,前二年主要進行巡天觀測,后一年根據前兩年的觀測結果,進行定點掃描探測。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制,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負責衛星工程大總體及地面支撐系統工作,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負責科學應用系統研制、建設、運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負責衛星測控系統任務。
暗物質問題是目前的科學前沿。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將通過高能量分辨和高空間分辨,觀測高能電子和伽瑪射線能譜和空間分布,尋找和研究暗物質粒子;通過測量TeV以上的高能電子能譜,研究宇宙線起源;通過測量宇宙線重離子能譜,研究宇宙線傳播和加速機制。建造一臺能量觀測能段覆蓋2GeV至10TeV,分辨優于1.5%(對800GeV電子和光子)的星載電磁量能器,將有望在暗物質粒子探測和宇宙線物理這兩大科學難題上取得突破,同時為更好地研究伽瑪射線天文學等相關重要科學問題提供一個新的平臺。
自2011年底立項以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隊伍經過不足四年時間,完成了從電性件、結構件、初樣到飛行正樣的各階段的研制工作。2015年12月17日8時12分,搭載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衛星成功進入500公里預定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