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麗潔
本報記者 慕麗潔 上海報道
2015年中國私募股權基金有多活躍?
根據普華永道3月3日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2015年中國私募股權交易金額達到1921億美元,同比增長169%,而同期全球交易總額僅增長18%;交易數量增長了79%,均創歷史新高。
同時,中國私募股權及風險投資交易金額占據了全球交易總額的48%。其募資金額也在亞洲占主導地位。
普華永道私募股權基金業務中國華中區主管合伙人高建斌表示,“私募股權基金交易數量的上升主要是因為萬眾創業背景下新經濟活躍度提高,國內投資者表現積極;而交易金額的突破則得益于越來越多的國外企業回歸國內市場。”
而在資金的退出方式上,在A股市場IPO或在國內市場進行并購成為兩種主要方式,赴海外上市的熱度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趨熱及中概股回歸的熱潮而逐漸減少。
亞洲募資額激增
普華永道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私募與風投基金的融資繼續保持健康水平。同時,由于保險公司、其他金融機構及類金融機構都大力開展直接投資活動,政府和產業基金、國有企業基金、私有企業基金和高凈值人士的資金表現活躍,也為市場帶來了大量的財務投資可用資本。
具體來看,2005年至2015年期間,中國(含香港)市場共募集資金4300億美元,在亞洲私募股權基金中占主導地位。專注中國市場的私募股權基金募資金額為490億美元,占全球總額的10%,與去年相比略有下降。同時,2015年人民幣基金募資規模相較2014年也有所下降,下跌7%至198億美元。但整體而言,外幣基金與人民幣基金募資規模比例趨于平穩。
同時,資金來源更為豐富,交易標的行業及發生的地區范圍也更為廣泛,海外科技與消費品行業持續受到中國私募股權與風投資金的青睞。
高建斌指出,風險投資行業及科技行業受到投資者的熱捧,“他們希望抓住中國科技業的機遇,在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尋找可見的增長機會”。
另外,在完成的交易中不乏一些大規模交易,既有早期融資,也有隨科技行業開始整合而發生的成熟型公司交易。
消費品及高科技備受關注
就在產業資金大幅進行海外投資的同時,一部分中國私募與風投基金也將目標瞄準了海外。
高建斌在3日的發布會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部分中國私募股權與風險投資基金之所以瞄準海外,一方面得益于近幾年私募與風投行業資金量充足,另一方面國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近年來剛推出,市場上好項目較為搶手,許多項目仍需要充分的時間孵化,因此市場資金會選擇赴海外尋找標的。
普華永道中國企業購并服務合伙人唐迅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中國私募股權與風險投資基金在海外投資與收購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消費品和高科技。這些資金投資海外時普遍希望將海外優勢品牌或技術帶回國內,但目前仍存在著來自海外國家審查委員會的審查風險。
因此,“中國私募與風投要注意海外當地的法律法規,可以考慮剝離資產包中的敏感部分,從而有利于提高投資或收購的成功率。”唐迅稱。
根據普華永道的統計,2015年私募股權基金在高科技行業投資的交易數量上升至40%,金額達到768億美元,創造了超過上一年度近6倍的新高。其中,共有27宗私募股權基金或財務投資者參與的投資交易單筆金額超過1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唐迅表示,根據目前的情況,中國私募股權基金與財務投資者的國外并購趨勢已非常顯著,2015年的交易數量相比前期的高點幾乎翻了一番;這些投資者主要希望尋找具有中國視角的海外資產。
退出方式:A股IPO及國內市場并購
普華永道的統計顯示,在退出方式上,海外上市不再是私募或風投的主要退出方式,A股市場更受青睞,許多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也宣布進行私有化退市。盡管國內并購退出數量為自2011年以來的低位,國內IPO活動仍保持著與去年同等活躍的水平。
2015年,由私募股權與風險投資基金投資的企業在中國上市數量超過美國,這是繼2012年之后首次在中國上市數量超越美國。然而,傳統的退出模式已不能消化積壓過多的有待退出的投資項目。隨著未來注冊制的實施、戰略新興板等的陸續推出,國內將有更多退出渠道可供選擇。
對此,普華永道私募股權基金業務組中國華中區合伙人單峰評稱,“投資者仍然會由于更高的市盈率選擇與A股相關的退出方式。這種趨勢給人民幣私募股權基金帶來的好處要多于外幣私募股權基金。我們預計隨著市場逐步穩定,退出活動將增加,私募股權相互之間的二次交易將會上升。”(編委 袁一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