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上午,作家陳丹燕在朋友圈中發出一張老式里弄的照片,并稱“虹口區正在拆除舊日本慰安所海乃家舊址,不應該”。當日上午,幾家媒體到現場采訪拍攝這一當時上海日本海軍指定慰安所,但當下午5點澎湃新聞記者再到現場時,拆遷已然停工,大門也已經被鎖上,拆遷工人稱還要等“上面的決定”。
海乃家舊址 本文照片由澎湃新聞記者陳詩悅拍攝,帶水印圖片來自“上師大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微信公眾號
海乃家今開始拆除
海乃家,由日本人坂下熊藏自1939年經營至日本戰敗,最多時有40多名“慰安婦”。
記者中午趕到位于公平路425弄的公平里后看到,弄堂里的居民早已遷走,外墻上到處印有“虹口征收”的紅圈標志。經門口鞋匠的指點,記者來到位于弄堂底的12號原海乃家遺址,大門兩側各有一盆兩米多高的盆栽。從外部看,這棟兩層的石庫門建筑依然保存完整,門廊與柱頭有簡約裝飾,由于是午休時間,黑色鐵門緊閉著,東側窗戶上未揭的“喜”字窗花。根據記者從拆遷辦得到的消息,公平里從去年11月10日開始征收,首日征詢簽約就達到85%的簽約成功率。現場拆遷隊員稱,里弄從三日前開始拆遷,而海乃家舊址所在的12號是今晨才開始動工的,他們預計兩三日內就可拆除完畢。
下午拆遷工人開工,記者得以進入海乃家舊址內部,這里基本保留了原本里弄的建筑結構和樣式。走過天井后便是大廳,東西兩側加上二樓共有17個房間,每間房間12-16平方米不等,北面是廚房?,F場一片狼藉,到處堆滿了廢棄的家具和生活用品,如果不是根據資料照片的比對,這里看來只是一處略微考究的石庫門建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使用留下許多上海里弄的生活氣息,很難想象70多年前這里曾經是頗具規模的日本海軍的指定慰安所。原為海軍陸戰隊的高級慰安所
根據資料顯示,這棟房子建于20世紀20年代,主人是一位廣東籍的紡織廠老板?!鞍艘蝗笔伦儽l后,屋主因擔心遭到日本兵的侵襲逃亡內陸,于是,日本海軍占領了該房屋,并將它移交給曾服役于日本海軍后在虹口開設煮豆屋的坂下熊藏。雙方訂立合同,坂下每月向海軍支付5日元的象征性房租,經營“海乃家”(海の家)慰安所,并享受海軍特別陸戰隊的軍屬待遇,慰安所所需的物品均由海軍提供,也就是說,海乃家的所有權屬海軍所有,而坂下只有日常經營權。1939年,經裝修后的海乃家正式經營。
這些資料的公開得益于坂下熊藏的兒子坂下元司。他在1944-1945年間協助其父經營海乃家,并寫下了《從軍慰安所“海乃家”的故事》,他還向新聞界公開了他所知道的慰安所內幕和細節。坂下元司有一個中文筆名“華公平”,結合了“中華”和“公平里”的意思。慰安所遺址,要不要保存?
坂下元司于1991年重返公平里,據他回憶,海乃家的房子與慰安所時代幾乎沒有變化。上海師范大學蘇智良教授多年來一直關注上海慰安所舊址,曾于1997年就撰文詳細介紹海乃家的歷史發展,并于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戰爭時期的一本日文書上找到了現位于東長治路的別館舊址。
對于即將拆遷的海乃家,蘇智良與他的學生希望能夠帶走一些有代表性和文物價值的建筑構件,作為上師大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的資料保存,也許今后可以對公眾展出。蘇智良告訴記者,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也對海乃家表示了興趣。記者在現場也遇到了一些正在拍攝的來自南京的工作人員,但他們并不愿意透露任何計劃。
記者聯系了虹口區新聞辦,其負責人稱很早就知道海乃家及其原來的用途,但是它并不是文物保護建筑,也不在歷史性建筑的登陸名單上,所以拆除不存在任何問題。至于以后在該處會否建設紀念性場所或舉辦相關活動,則還要等待進一步的商榷。
對于陳丹燕所說的“不應該”和不少歷史建筑愛好者表達的“應該留存”的聲音,蘇智良本人在去年10月16日曾在《光明日報》上發表題為《歷史上首座慰安所的遺址,要不要保護?》的文章,其中這樣說道,“由于日軍慰安所大多設在中國,我們國家有責任將其中的典型保存下來。從來沒有人主張過所有的慰安所都要保存,在上海已經確認的166個慰安所遺址中,保存“大一沙龍”(世界首個日軍慰安所舊址,也是存在時間最長的侵華日軍“慰安所”,位于虹口區東寶興路125弄)一個,就足夠了。”
有意思的是,記者在下午5時左右再次前往海乃家時,黑色鐵門已加上了兩道鎖,工人們也已經停止拆遷,門外也拉上了封鎖線。拆遷工人稱,要等待“上面的決定”。截止發稿時,記者聯系虹口區新聞辦未得到進一步的消息。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