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深評】
你同意拆你家小區圍墻嗎?新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引起廣泛關注:“我國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
此新聞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網站調查,打開我家大門,很多網友可不樂意。是人們對此意見存在誤解,還是可行性太差?政府的大院會做表率嗎?大學的圍墻能拆墻透綠嗎?有人就提出,按物權法規定,建筑區劃內的道路屬于業主共有,恐怕不是政府想公共化就能公共化的。這話你贊同嗎?
拆掉圍墻,會進來什么?拆小區圍墻,誰說了算?拆墻誠可貴,開放價更高!拆墻好拆,在此之前,安全和管理工作要做些什么?
聽聽啟明怎么說,請點擊上方《明說吧》視頻節目吧:)
【今日速評】
1 “諾貝爾哥”神話 要去偽存真!
2 “上海女”炒作:為何人們愿意信?
3 “天價魚”事件:真的塵埃落定了嗎?
親們,視頻內容將會在今晚20點30分準時上線,敬請點擊。
搜狐出品《明說吧》:周一到周五每晚八點半,在搜狐網,搜狐視頻,搜狐新聞客戶端,手機搜狐網,四端同時上線。點擊《明說吧》,我們與您一起縱論天下事。
《明說吧》微信公眾號:明說吧欄目
《明說吧》公眾平臺地址:http://mp.i.sohu.com/s40000233710315/profile
《明說吧》視頻主頁地址:http://tv.sohu.com/s2015/stx/
【上期節目回顧】返鄉日記 用鄉愁反觀城市!
今年春節,你返鄉了嗎?在加一句,你寫返鄉日記了嗎?啟明注意到,今年春節歸來各大媒體網頁微信號,返鄉日記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短片:各種返鄉日記匯總)
這些文字,描繪了鄉村整體凋敝、人情淡薄、物質攀比、生活艱辛、環境污染、聚眾賭博等現象。你能從中感受到這些作者對家鄉的懷念與愛惜,其中也有那么些傷痛與無奈,更多的是殷切的希望。
一些返鄉日記透露的鄉情也被媒體截取為新聞標題,例如《返鄉日記:老人因孩子不回家過年在春節前自殺》、《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
還有這篇《返鄉觀察丨一戶山東農家的年收支賬本》,其中通過展示一戶家庭的年收支明細賬本,細致還原了農村家庭經濟的現狀。比如,2015
年王華和妻子的務工總收入:47340元+18360元=65700元。2015年王華家的教育支出:學費3000元+生活費7200元+寒暑假輔導班4700元=14900元。
其中還用數字展示,“新農合”報銷比例減小,村民因病返貧的狀況,還有造紙廠排污,村里人得癌癥的人越來越多,可以說,一篇小小的返鄉觀察,清晰展示了醫療養老的尷尬處境、鄉村文化的青黃不接以及新農村建設的困境,審視鄉土中國現實。
電話采訪《一戶山東農家的年收支賬本》作者:“整篇文章,展現的都是事實,通過事實來展現的話,我覺得還是勝于雄辯的,我們給出一個賬本,可以說這是一個原本的呈現吧,還原,然后這樣的話可能就更具有說服力吧,到底是窮還是富。我舉的例子在這個村子屬于中等經濟水平,但是其實最后會發現,除去各種開支教育,其他開支以及生活開支,最后剩下的還不到兩萬塊錢,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村民幾乎沒有外出旅游,文化方面的支出,全都是生活支出,教育支出,最基本的一些支出。最終寫出這篇文章,主要還是給城里人,或者是給生活在城里的決策者,能夠影響這批人的決策者,給他們看的?!?/p>
啟明要為這些返鄉觀察者點贊,不過今天想換個角度給您講講,這些《返鄉日記》在描述鄉村凋敝的同時,或懷念大躍進式的火熱農村,或抱著一個山清水秀、田園牧歌、溫情脈脈的想象。但是是否有一個問題被圖略了,很多人從鄉村走出來的人,未來注定不在農村而在城市,正如寫下這寫文字的人生活在城市而不是在農村。
為什么這樣說呢?啟明你是不是故弄玄虛呢?您聽我來說說,鄉村的人口密度,對工業而言,太小,無法負擔工業化的生產與生活,一畝三分地的小農生產不足以維持工業時代的正常生活水平。同時,對機械化農業而言,又太大,土地承載不了如此多的人口。與此同時,城市有規模效應,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高的生活。電影院、大型醫院、高質量的學校、更豐富的生活,甚至小到送外賣,都必須以人口密度為依托。
這都意味著,只有人走出去,趨近工業。隨著勞動力外遷,人口密度不斷減少,被體制摧毀的傳統鄉紳制度,沒有了生產方式與人口密度的基礎,亦不可能重現。
農村勞動力的外流,農村的凋敝,傳統社會模式的變化,都是無可避免的歷史潮流。某種意義上看,農村路上長滿荒草,殘壁斷垣,正是人口遷往城市、鄉村成為森林或大片農場的前兆。有人說,這是黎明之前最黑暗的時刻,也符合歷史潮流,是發達國家,甚至整個人類文明已經實現,或正在實現的現實。
您也許不同意我的說法。請允許我引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尹稚的回憶語錄,他說啊,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并不認為城市化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必然形態,而是從意識形態角度,認為城市是資本主義的結果,是各種罪惡的根源,是‘城市病’的發源地,認為中國根本不需要發展大城市。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導致其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方針都是嚴格控制大城市的發展,適度發展中小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
引用我們評論員老師的一句話,有點高冷,不過琢磨一下也有道理。他說啊,城市的作用,并非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面,從更深層次上看,城市有增加權利的“賦權”作用。
具體我給您解釋一下,前段時間出現了逃離北上廣的說法,但緊接著,“逃回北上廣”的說法又出現了。這是因為人們了逃回二、三線城市、逃回鄉村,發現在小地方生活、事業都離不開關系與人情。而在城市、大城市的陌生人社會中,信息更流通、媒體更多、政府更加高效,人情、關系的重要性相對降低了。本質上說,這是因為大城市的公民權利更高從而抑制的裙帶與尋租。
所以,當一個人從農村、小城市遷徙到大城市之后,他的公民權利實際上增加了,這正是所謂城市的“賦權”機制。比如計劃生育,在中國農村,計劃生育的執行過程中,廣泛的存在強制引產制度,而在城市中,即便罰款仍然存在,但是,危及母嬰生命安全的強制引產早已絕跡。
另一個例子就是,在三年大饑荒中,調用農村的糧食來供應城市。針對這個現象,林毅夫和楊濤運用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阿瑪蒂亞的理論,研究了“三年自然災害”后發現:在中國中央計劃體系中,食物獲取權偏向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可通過定量配給系統獲得食物,而農民卻需強制性上繳。
有人說,“返鄉日記”的受關注程度,標記著城鄉差距的凸顯程度。以“返鄉日記”為代表的農村敘事,是一種對現代都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習俗碰撞不適感的記錄。農村的貧窮、落后甚至愚昧,與都市所代表的富足、現代,正是這種對比呈現的中國現狀。
但是啟明也想逆向思維說幾句,“返鄉日記”是城里人返鄉的觀察,其實也是他們城市生活狀態與心境的一種反向觀察。
電話采訪《一戶山東農家的年收支賬本》作者:“你會發現現在寫的農村都是,單就農村來看農村,其實和城市作對比的還是比較少,我覺得通過城市和農村對比一下的話可能會更加凸顯一些問題,這個城鄉二元制,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這一塊,城鄉之間的可能差距會越來越大,包括教育。如果讓我寫返城日記的話,也是將農村和城市做對比,我在城市也是屬于從初中開始就進城,但是總是覺得還不是城里人,總有這種感覺。”
明說吧,感謝不斷涌現的返鄉日記包含的滾燙鄉情,他們在幫我們重建中國鄉土觀察的傳統,鄉愁固然美麗,但父老鄉親,或者他們的后代要過得更好,城市很重要,在一片鄉愁聲中,我們也要審視我們的城市。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