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救助者李女士一起過年,笑容甜蜜的張晶。
2月2日晚寒風(fēng)凜冽。晚上9時左右,車水馬龍的北大醫(yī)院附近,行人大多低著頭,行色匆匆。
13歲張晶(化名)已經(jīng)在此徘徊了許久。她身著單薄的紅色棉襖,腳上那雙被當(dāng)成“寶貝”的帆布鞋早已脫膠、褪色,露出未穿襪子、粘著泥巴的腳跟。樹葉在風(fēng)中沙沙作響,張晶尖尖的小臉已被凍得通紅。終于,她鼓起勇氣,向著迎面走來的一位中年婦女走去,用稚嫩的嗓音問:“阿姨,你知道梅林路26號在哪里么?我想去找媽媽。”
梅林路26號,是深圳市社會福利院。
張晶求助的那位中年婦女便是李女士。前日,李女士來到深圳晚報,向記者講述了這一段春節(jié)期間的“離奇”遭遇。她怎么也沒想到,孩子離家出走的背后,藏著這樣一段讓人心酸又憤怒的經(jīng)歷。
人生夢想是住進福利院
張晶的媽媽不在深圳市社會福利院工作,她說她人生最大的理想是住進福利院。
張晶10歲前一直生活在河南駐馬店老家,跟著爺爺奶奶“野生野長”,生活貧苦。
2013年,奶奶身體不適,張晶便被父親接來深圳共同生活。她說,父親是一位油漆工,平日靠承接零散工為生,“爸爸管我很嚴(yán),不讓我出去玩也不讓看電視,要是我偷偷跑出去玩被發(fā)現(xiàn)了,他就會打我。”
2月1日下午3時左右,偷偷跑去同學(xué)家玩的張晶接到父親電話。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她慢慢向家中走去。還沒到樓下,便見到黑臉的父親。暴怒的父親便“揪住她的頭發(fā)”,將她的頭“向墻上撞去”,將她摁倒在地,“用腳狠狠踢她”。
當(dāng)晚,張晶偷偷逃離,在同學(xué)家中睡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她抱著自己心愛的小臺燈、挎著攢了好多天早餐錢才買下的小布包、揣著身上僅有的51元錢,故意坐錯車,倒了好幾趟車,天黑時才到達社會福利院附近,“這樣就能擺脫監(jiān)控,爸爸永遠(yuǎn)都找不到我了。”張晶說。
頭頂頭發(fā)被父親扯掉
張晶的遭遇讓李女士心疼不已,心善的她將孩子帶回家,收留在身邊,希望能陪她過一個安全、快樂的春節(jié)。而在日常接觸中,她發(fā)現(xiàn)了更多“不尋常”的細(xì)節(jié)。
“孩子整晚不能入眠,連我半夜起來喝了幾次水她都知道。只有抱著她心愛的粉紅色臺燈才能勉強入睡,而且都是穿著整整齊齊,不敢脫衣服睡覺。”李女士告訴記者,她注意到孩子頭頂?shù)念^發(fā)有些異樣,經(jīng)過詢問才得知,在一次挨打中孩子頭頂部的頭發(fā)被她父親大力全部扯掉,天生愛美的孩子將兩側(cè)頭發(fā)集中向后梳,將“禿頂”遮蓋起來。
“我買了20根火腿腸,她狼吞虎咽吃了8根。我買了幾包榨菜,沒想到她一口氣吃了3包還說好吃,晚上口渴喝了一大杯水后,第二天把剩下三包也吃光了。”她回憶,剛遇到孩子時,她隨身帶著一瓶可樂,每次只舍得喝一小口,“這是她的‘奢侈品’。”
孩子知道隨手關(guān)燈,會自己做飯洗衣服,很節(jié)約也很懂事,說出的“小大人”一般的話語讓李女士全家對這個孩子充滿好感。同時,他們也注意到孩子身體上一些不一樣的地方。“她左手臂有一處被煙燙的傷疤,她告訴我是2013年剛來深圳時被爸爸燙的。她左大腿應(yīng)該是有傷沒好,只要快速走路就會摔倒,她說是被爸爸用棍子打的。”
張晶告訴她,自己家中有一根鞭子,“掛在床頭隨時打我用的。”有一次孩子犯錯挨打,警察介入。當(dāng)著警察的面父親信誓旦旦保證以后再也不打孩子,而他們轉(zhuǎn)身剛離開,父親便拿起鞭子抽她:“我沒打你,我抽你!”最讓她震驚的是,為了擺脫家暴,張晶曾兩次自殺并被送往龍華人民醫(yī)院搶救,也曾離家出走多次。然而每次被找回,依然脫不了一頓好打。
不愿進入救助站
如何才能幫助這個孩子,讓她脫離父親的家暴?為此,李女士一家人費了不少心。
2月3日早8點半左右,李女士打入“市長熱線”,并將孩子的求助信息上傳到網(wǎng)上。當(dāng)天下午,在一位律師的介紹下,李女士求助媒體,希望幫助孩子。
2月4日,她帶著張晶來到一個反家暴機構(gòu)。在機構(gòu)社工的幫助下,他們?nèi)ナ袐D聯(lián)信訪辦求助。說明情況后,婦聯(lián)工作人員指引他們前去街道辦。而街道辦的工作人員則表示,這并非在他們職權(quán)范圍內(nèi)。不得已,一行人又去了居委會,在居委會工作人員告訴他們,這種情況應(yīng)該將孩子送往救助站。
“孩子很聰明,一看我們到了救助站便猜到我們要報警尋找她爸爸,她情緒激動尖叫,邊哭邊喊自己死也不會回去。”無奈之下,李女士只得將孩子帶回。
2月15日,李女士夫婦又來到防家暴機構(gòu)求助。張晶開始大哭大鬧,隨后景田派出所介入,將她送往救助站安置。2月17日,記者輾轉(zhuǎn)獲悉,孩子在救助站情緒激動,一直撞門、撞墻,“門都撞松了”。她口口聲聲說要自殺,“死也要死在救助站”。
街坊鄰居證實
張晶常遭家暴
事件真相是否如張晶所說?2月18日,記者來到張晶家中附近詢問左鄰右舍,希望還原孩子被家暴的真實情況。得知記者詢問孩子的狀況,大多數(shù)鄰居滿臉警惕,搖搖手說自己并不住在此處,對情況不熟。
張晶樓下小商店一位店主小聲告訴記者,自己看到2月1日孩子被打的全過程,“一直踢一直罵一直打,打得很兇,從這條小巷打到另一條小巷。”他搖搖頭,連嘆怎么會有這樣的父親。另一位站在不遠(yuǎn)處的中年婦女也非常疑惑,“孩子真的是親生的么?”
住在同一棟的一位張先生也“認(rèn)識”張晶。他告訴記者,有一次在樓下,家住6樓的小女孩可憐巴巴問他借錢買吃的,“她把我?guī)У搅鶚羌抑凶屛铱醋∷C明自己不是騙子。”張先生回憶,家中很亂,到處堆積著建筑材料。
樓下另一處商鋪的老板娘則警惕看了看四周,很“婉轉(zhuǎn)”地說,經(jīng)常聽到這棟樓的住戶反應(yīng)有哭鬧、尖叫聲,也有好多人為此事投訴,以為哪家兩口子天天打架鬧矛盾,“我們勸過很多次,孩子犯錯了不能這樣打,會出人命的,他不聽。”
據(jù)張晶介紹,房東老張夫婦非常同情她的遭遇,好幾次偷偷救了她,還告訴她,“下次你爸要是打你,你大聲尖叫,我馬上幫你報警。”
而就在記者前往調(diào)查前,張晶通過李女士偷偷“囑咐”千萬不要開車去。“我爸爸要是記住你車牌號,會跟蹤報復(fù)你的。”“我爸又高又胖,要是遇見他了你千萬別問我的事。”“我挨打的那天老張的監(jiān)控錄下了視頻,他的鼠標(biāo)是壞的,阿姨你記得帶個鼠標(biāo)去。”
打孩子是希望她學(xué)好?
記者找到了張晶的親人。對于記者的詢問,張晶的親人有著層層顧慮,并不愿意說太多。“剛來時還挺心疼的,但是從小沒媽的孩子總會染上拿別人東西、撒謊的壞習(xí)慣,她爸是個直脾氣,覺得打她是為了讓她學(xué)好。”她長嘆一口氣說,他打孩子時大家都拉著他,“不拉還沒事,越拉打得越兇。”
“有時會撒謊,有時偷偷拿她爸爸的錢去買零食,大人問她還不承認(rèn)。”在她看來,張晶挨打是家常便飯了。犯錯——挨打——離家出走——找回——再打,這是一個無解的死循環(huán)。
張晶的父親是典型的“嚴(yán)父”,從小家中兄弟五個,家境貧困。但是,無論多貧窮,他都不會拿別人家的食物,所以,他對于自己女兒的壞習(xí)慣深惡痛絕,經(jīng)常憤恨不已說:“把她打死也要把這習(xí)慣改了。”
為了讓她改掉壞毛病,張晶的父親不讓她出去玩耍也幾乎不讓看電視,要求她放學(xué)便回到家中寫作業(yè)、讀書、做家務(wù)。因為家中大門正對電梯間,孩子忍不住偷偷看電視時便敞開大門,只要聽見電梯間有動靜立馬關(guān)掉電視,假裝在學(xué)習(xí)。“連我想讓孩子來我家吃飯,都要先給她爸爸請假,準(zhǔn)許了才能來我家。”
然而,就算這樣天天被關(guān)家中,依然無法阻擋張晶父親的怒火。心情不好、買彩票沒中、桌子沒擦干凈,都能成為他毆打張晶的理由,“每次他都和警察保證以后再也不打了,沒兩天想想這孩子的事,火上來了,又是一頓打。”言談之間,她已能預(yù)料到張晶這次被找回會是怎樣的下場,而張晶父親早已放話,“這次抓回來,一定要打個半死。”
她為難地說,自己工資不高,“現(xiàn)在只希望政府能有人能管管她爸,把打孩子的問題解決了,畢竟我也不能把孩子藏起來一輩子啊。”深圳晚報記者 劉菲菲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