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18時許,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岑松鎮溫泉村發生寨火。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新華社貴陽2月21日新媒體專電 題:“火燒連營”緣何“防不勝防”?——貴州劍河“2·20”寨火事故追蹤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楊洪濤
2月20日晚,一場突如其來的寨火,讓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溫泉村120名群眾“瞬間”無家可歸。雖然火災未造成人員傷亡,但60棟房屋化為一片廢墟,令人惋惜。
以木質結構房屋為主的黔東南地區,火災為何蔓延如此迅速?近年來頻發“火燒連營”式的寨火,“防不勝防”的原因何在?新華社記者第一時間趕赴劍河縣溫泉村火災現場,進行了追蹤調查。
“沒見過這么大的火災”
溫泉村地處劍河縣岑松鎮,因村附近有多處溫泉得名,該村共有589戶2306人,村民散居在7個自然寨中。發生寨火的地方是其中一個名為“內寨”的苗寨。內寨位于山坡上,山勢較為陡峭,房屋以木質結構為主,當地群眾居住較為密集。2011年該村被評為“貴州30個最具魅力民族村寨”之一。近年來,隨著溫泉資源的開發,原居住在內寨的部分群眾已移民搬遷。
20日18時許,內寨的一戶村民家著火,引發火災。新華社記者21日凌晨1時許到達現場時,在對面一個山坡上仍能看見火災發生地有零星的火星,聞到較重的煙味兒。
“當時,我正在山下的街道上和大伙兒聊天,突然發現山上冒煙,我們就趕緊往山上跑。”溫泉村村民歐政成告訴記者,等他跑上山后發現最先著火的房屋已經燒到房頂。
“我家就在著火那家隔壁。”歐政成說,他和10多個年輕人趕緊找來水桶、臉盆等器皿從自來水管、水缸里接水救火,“但火勢太猛了,根本不管用。”
多名目擊群眾告訴記者,火災發生后,火勢迅速蔓延,越燒越大。
接警后,劍河縣立即組織消防、公安、民政、醫衛等部門趕赴現場組織施救。經過上千名干部、群眾全力施救,寨火于20日23時許被完全撲滅。
新華社記者21日清晨在火災現場看到,過火區域已是一片廢墟,現場散布著碎瓦片、碗盤碎片、鋼筋等,尚未完全燃燒的木頭隨處可見。一些受災群眾圍在自家被燒毀的房子附近。
“從來沒見過這么大的火災。”回憶起20日發生的寨火,今年66歲的歐秀文老人依然心有余悸,他家的房子有4層,下面兩層磚房已成廢墟,上面兩層木房已經完全燒光,加上家具等用品,損失較重。
據事故救援及善后工作領導小組通報,此次事故共造成120人受災,無人員傷亡,60棟房屋被燒毀,其中30棟為移民遷出后的空房。目前,火災原因調查及相關善后工作仍在進行中。
火勢為何蔓延如此迅速?
多名參與火災施救的干部群眾告訴記者,當時“濃煙滾滾、火光沖天”,很快變成一片火海。目前,引發火災的具體原因仍在進一步調查中。然而,當天18時許即發現起火,為何直至23時才完全撲滅?
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大致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部分消防設施沒有發揮作用。記者了解到,當地黨委、政府對溫泉村消防工作投入了不少精力,單從設施方面看,在全縣都算是比較好的。在火災現場,記者在幾處被燒毀的房子附近看到,有消防水管、消防水池、消防栓等設施。
“當時,我用扳手擰消防栓,可是放不出水來。”一名參與救援的群眾告訴記者,發現沒水后,只能找水桶、臉盆接水救火,后來消防車來了,從山下抽水上來,才慢慢控制了火勢。
二是木質房屋且居住密集。岑松鎮黨委書記饒杰分析說,村寨的房屋非常密集,每棟房子之間的間隔很近,加上地處坡度二三十度的山坡上,村民的房子多是磚木結構或是純木質結構,火勢增大后很難控制。
“我們到了現場后,一邊組織用水滅火,一邊組織破拆房屋,建立隔離帶。”饒杰說,火勢實在太猛了,起火點位于半山腰,借著風勢,迅速一直往山上蔓延。
三是近期“天干物燥”。一些干部群眾反映說,近期當地持續高溫、干燥也是導致火勢迅速擴大的重要原因。“天氣太干了,有半個多月沒下雨了。”溫泉村村主任歐秀祥說,從春節前到現在一直是“大太陽”,有幾天的氣溫還超過了20攝氏度。
頻發的寨火為何“防不勝防”?
目前,劍河“2·20”火災事故善后工作仍在進行中。近年來,當地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對農村消防也在不斷強化措施,加大宣傳力度。
據了解,近年來,黔東南實施50戶以上無間距連片木質結構房屋自然村寨消防規劃編制,實施“六改”工程(寨改、水改、電改、房改、廚改、路改),配備消防設施和裝備,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經費2.2億元,對全州157個50戶以上木質結構連片村寨實施“六改”工程。然而,每年不同規模的寨火為何仍時有發生?
記者采訪多名基層干部、群眾了解到,他們也對頻發的寨火、火災感到“頭疼”“揪心”和“防不勝防”。
“每一棟木質房屋都是一個潛在火源點。”黔東南州一位長期分管農村消防工作的干部說,由于歷史和生活習慣等原因,黔東南州50戶以上的自然寨有3922個,幾百戶集中連片的寨子隨處可見,絕大多數為木質結構房屋,依山而建、鱗次櫛比,耐火等級低,居住密集無間距、無防火分隔,存在危險。
部分群眾用火方式落后,用電方式失當,消防安全意識淡薄,人為因素是火災頻發主因。記者了解到,目前在黔東南地區,很多農戶用火大多以木柴、木炭、雜草等為主,多數村寨還保留在房屋二樓的木地板用火的習慣,無疑造成較大隱患。
據黔東南州通過對近10年來發生的火災分析發現,因日常生活不慎引發的火災占23.6%,因電器使用不當引發火災的占17.3%,一半以上的火災引燃點在廚房、火塘。
劍河縣多名干部分析說,現在農村的電視機、電冰箱、電磁爐、電暖爐等家用電器不斷普及,用電負荷激增,但有些村民安全意識淡薄,買插座買電線時,只圖便宜而不管質量優劣,埋下了安全隱患。
此外,消防基礎設施欠賬多,交通“最后一公里”不暢,在火災初期難以及時撲救,容易導致“小火”引發“大災”。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