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近千枚毛主席像章,楊永端說,自己最喜歡收藏“紅色”藏品
說起藏品,楊永端老人有一種喜不自禁的言談
楊永端說,這件“三羊開泰”瓷是自己花了1700元從市場上淘回來的
收藏的《聊齋志異》刊印本
楊永端現在所居住的茅草屋
收藏的硯臺蓋
四川新聞網南充2月20日訊 會龍鎮,地處南充東北方向,屬嘉陵區一個偏遠小鎮,今年64歲的楊永端便是這個鎮上一位民間收藏愛好者。
十年前,受一檔電視節目影響,楊永端走上了收藏之路。然而,這十年的收藏生涯,并未給楊永端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相反卻舉債數萬元,弄得一貧如洗。
收藏里到底隱藏著什么,讓這位年過花甲的老人竟癡迷其中十年?近日,四川新聞網記者走近這位老人,一探背后的故事。
興趣
一檔電視節目激發自己搞收藏
楊永端,今年64歲,高坪會龍鎮人。2月19日,四川新聞網記者來到會龍鎮,遠處一間茅草屋便是楊永端的家。
見面后,幾句寒暄,楊永端老人便讓記者到里屋就坐。一進屋,便看見堂屋右側方桌上,擺放著各種凹凸不平的奇石。“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是朋友從西藏帶回來的。”楊永端說,身邊朋友每當外出,都會給自己捎上一些東西回來。
或許是第一次認識,楊永端話不多,但說到自己的收藏經歷和藏品,便滔滔不絕,言語中,透露出他對這些“寶貝”的熱愛和珍惜。
談及為何走上收藏之路,楊永端回憶稱,時間是在2006年,當時電視里播放一檔叫《華豫之門》的節目,里面講解一些關于如何鑒寶,市民拿出自家收藏的瓷器、玉器、書畫等之類的作品,讓專家進行現場鑒定,藏品有真有假。
“我們是農村里的,沒見過古代富人的生活狀態,就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樣子。”就這樣,憑著一股熱情和愛好,帶著一種不明就里的興趣,楊永端開始走上了收藏之路。
經歷
賺的少虧得多舉債數萬元搞收藏
收藏,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個輕松快樂高雅的活動。其實,每一件藏品都有一個辛酸離奇或艱苦曲折的收藏故事。
在這十年的收藏道路上,由于自己知識儲備不夠,楊永端碰巧也“撿過漏”(注:收藏界俚語,指賣者不識而買者有眼力購到好貨,或指買到從內行人眼底滑掉的好貨),也“打過眼”(注:收藏界俚語,懂行人買了新仿的貨叫“走眼”、“打眼”),但很多時候都是在“交學費”。
楊永端告訴記者,第一件藏品是自己手腕上佩戴的手鐲,當時花了19塊錢,從高坪區永興鎮一位農民手里買來的。“買手鐲的錢,還是家里賣豬換來的。”楊永端說,當時是漫無目標地找,那天光山路就走了將近2個小時,身上只帶了幾十元錢。
一開始搞收藏,家里人都表示反對,但自己又喜歡,于是楊永端便只好偷偷地出去,四處尋找一些古玩件。
2008年,楊永端在蓬安樂家溝收藏了一只瓷碗。“當時是朋友要購買古玩,我當了介紹人,但朋友沒錢給,最后便用瓷碗作為酬謝。”楊永端說,瓷碗屬于銅胎瓷。后來在收藏古玩的朋友介紹下,將瓷碗賣給了成都一位房地產開發商老板,賺了5.6萬元。
“很多時候都在虧本,很少有倒手轉賣賺錢的。”因此,從收藏的第二年,楊永端便開始借錢。用賣掉瓷碗的錢,還完幾萬元欠賬后,自己還留有一萬多元錢,于是楊永端便用余錢繼續做著收藏的買賣。
真情
用真錢換太婆被騙的100元假錢
在古玩行里有一種人,自己不開店,專跑農村收貨,然后再賣給各店家、收藏家,行里人稱“游擊隊”,又叫“鏟地皮”。
這樣的定義對楊永端來說,似乎有一定相似度。收藏這么多年,楊永端有很多次都“看走眼”。2009年的一天,楊永端到附近一村子里收購藏品,一名女子拿來一枚銀元。
“當時看見這枚銀元,表面色澤光滑程亮,有些懷疑是假的。”楊永端回憶說,女子當時自稱銀元是自家祖傳留下的,上面有些灰塵,自己就用抹布將其搽拭了干凈,所以顏色才這樣。當時這名女子要價2000元,幾番游說,最后買成1400元。
為何認定這枚銀元是假的?楊永端告訴記者,后來把銀元拿給南充一位資深收藏愛好者驗貨,最后說“看不好”。最后拿給周圍幾位收藏愛好者看,幾乎都認為是贗品。本來就不賺錢,怕看見傷心,最后一氣之下,楊永端將其扔掉了。
盡管收藏的藏品真假難辨,但楊永端有一顆質樸的“心”。2010年,在高坪區會龍場鎮上,一位年過六旬的太婆賣雞蛋,得來100元假幣,于是在場鎮上哭得傷心欲絕。“當時我也在場,看見老太婆哭哭啼啼的樣子,有點可憐。”于是,楊永端便從身上拿出100元,換掉太婆的100元假錢。“當時有人說我傻子,但我不后悔。”看多了真真假假,在楊永端心里,做人憑良心這是他堅守的信條。
體會
外出打工為老伴兒修一間新房
“紙張是宣紙做的,翻閱的時候,只能吹著看。”2月19日,在當天采訪過程中,有人對一本手抄本《五字經》很感興趣,表示想要用錢購買時,楊永端便委婉地拒絕了。
后來才知道,在收藏的十年里,楊永端從來沒有賣過書籍,用他的話說,“沒怎么念過書,文化不高,所以對書籍比較珍惜。”
在楊永端收藏的書籍中,除了像《詩經》、《三字經》、《弟子規》等各類教育刊印本書籍外,還有一些像《醫經》等醫學、天文方面書籍。雖不懂它的價值所在,但看見他小心翼翼地從儲物間拿出來時,也了解到這位老人對書籍的愛好和尊重。
在過去收藏古董的日子里,楊永端因全身心撲在古玩收藏上,導致家庭生活貧困,家人多有怨言,甚至遭到親戚朋友的鄙視嘲弄。在搞收藏后的第二三年后,楊永端便開始向周圍親戚和朋友借錢,但由于擔心還不起錢,便沒再借錢他。
為了還清家里所有欠賬,2014年,楊永端便開始外出務工,先后到蓬安、射洪等地的石子廠干活。直到2015年底,楊永端才還清了所有欠賬。
搞收藏十年,楊永端最后明白,虧得多、賺的少。“準備今年3月份到西藏打工。”說起未來打算,看著自己現在居住的茅草屋,楊永端告訴記者,盡管有些舍不得,但迫于現實壓力,自己不打算再做收藏了,準備到外面賺些錢后,把家里房子整修一下,“畢竟老伴兒跟了自己幾十年,還沒有讓她住過新房子,心里有點愧疚。”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