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一套1933年國立清華大學的入學考試卷子,引起了網友的熱議。這份據報道由芷江侗族自治縣檔案館在對民國檔案進行數字化時發現的試卷,“短小精悍”的命題風格,讓網友們紛紛感慨,即使穿越回1933年,不是學霸也進不了清華大學。
如今高考大作文的“二選一”模式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性,被視為考試制度改革的一大進步。而據網上流傳出的這套民國試卷顯示,早在83年前,清華大學的入學考試作文就以“五選一”的命題方式早早走在了前列。在這套試卷的作文題目中,只給出了5個簡單的詞語:“苦熱”、“曉行”、“燈”、“路”、“夜”,要求考生選擇其中一個寫作,文言文、白話文均可。
如今對于傳統文化的考查在八十多年前也有了充分的體現,比如英文的作文題目就是用150個英文單詞講述《三國志演義》中的一個故事。不少網友感慨,“光是答個作文題目就要命了”、“幾輩子都與清華大學無緣”。
在理化生等科目的考查方面,則有不少相應的場景體現,如物理中就出現了“一飛機距地面1000呎(foot),其速率為每小時100哩(mile),正對某陣地水平飛行,設欲炸毀該陣地,問飛機該飛至何處,將炸彈擲下始能有效?并繪圖說明之”。有網友戲言,一道題目既有物理知識又考查了美術功底,頗有現在倡導的“多學科融合”色彩。
據了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高考,是在1902年進行的。當時的京師大學堂為了招到最好的學生,向全國各省督撫發出了通知,要求他們給予積極配合和支持。考生們先在本地進行初試選拔之后再參加統一考試。在1912年到1937年之間,民國高校招生都是由各校自己組織進行,命題也是各校自己出。這樣的“自主招生”模式下,高校享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權。(牛偉坤 )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