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兩天輾轉四五百公里,連續參加三場婚禮,“趕集式”的婚宴模式將會持續至元宵節后……剛剛結束春節假期的蘭州年輕上班族陳浩,被分散異地的扎堆“婚事”所考驗。他一面需要在頻繁請假時關注老板的心情,一面還需要顧及異地親戚朋友的“人情”呼喚。
“現在一大家子幾十口人長年分散在天南海北,只有在春節時才能基本聚全,這也成為到婚齡的男女青年定親、結婚的最佳時間段”,為了能夠“按要求”如期赴約,陳浩在春節伊始主動向公司要求加了幾天班,只為后面請假時得到“綠燈放行”。
“本來打算人不去隨個禮了事,但得到"那誰誰誰幾千公里外都趕回來了"的回復時,就很不好意思。”陳浩苦笑道,考驗他的不僅是來回往返旅途的疲憊,還有頗感煎熬的經濟壓力,“現在親戚朋友聚少離多,大家都希望通過較為豐厚的"禮金"來維系人情,上班沒幾年的自己真有點騎虎難下”。
官方預計,今年春運中國旅客發送量將超過29億人次,比去年多了1億人次。這場全球罕見的人口大遷徙的背后,意味著常年分離異地生活的家庭大團聚。不少家庭絕大多數的“喜事”也會被安排在家人團聚的春節期間進行,這考驗著剛剛進入工作狀態的上班族的傳統“人情”。
記者發現,參加親朋好友的“婚事”也成為不少內地民眾春節回家的“最大理由”。45歲的張德山在烏魯木齊工作生活了多年,這幾年千余公里外的甘肅武威家族中多個晚輩在春節相繼成婚,請不了假的兩口子只好在春節期間“分工赴約”,這使得他的小家庭只能分隔兩地過年。
張德山說,今年春節比較特殊,老家有兩個孩子的婚期分別在年前和春假長假后,由于工作很忙不好請假,為了兼顧兩個“婚事”,他和妻子不得已分別趕回家,輪流給親戚們道喜。“一個上班,一個赴約,這可能也會是今后幾年自己小家庭的春節模式。”他笑言。
“春節是個特殊的日子,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放下手頭工作回家過年,因此身邊很多人都特意把婚禮選擇到了春節進行,希望一起"雙喜臨門"”,對于長途奔波的兩難選擇,張德山表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記憶,相比幾十年前家族聚居在一起的生活,如今的情感交流似乎也只能如此。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