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報記者 王冕 攝影記者 張直
1993年,成都市琴臺路對面、百花潭公園旁,立起了一座雕花亭樓,樓高四層,八角飛檐,樓名“散花”。這是一個在成都文史上濃墨重彩的名字。隋朝時期,蜀王楊秀建散花樓于皇家園林摩訶池畔;李白還曾為它作了《登錦城散花樓》一詩。
新建的散花樓亦成為了成都地標之一,不少市民都曾到這里登樓眺望江景。但近兩年,一些成都市民甚至外地游客發現,散花樓大門緊鎖、外表破爛、內堆雜物,似已久無人打理。
散花樓究竟發生了什么?
成都商報記者進行調查后發現,在近兩年的時間里,一家私人茶鋪老板將其霸為“私有”,平日作為茶鋪“雜物間”,有茶客提出要求時就私開樓門帶其登樓。這座小樓背后的多個管理主體,無人對此提出異議。直至昨日,相關管理部門仍沒有拿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亭樓大門緊鎖,樓面朱漆脫落,窗戶玻璃破爛,檐下宮燈外壁剝落,只余骨架在早春冷風中晃動。透過窗戶,可以看到里面擺放著風扇、桌椅、燈管等雜物,上面都覆著厚厚的灰塵。
現狀
被小茶館“包場” 大門緊鎖外表破爛
成都最早的散花樓建于隋朝,毀于宋末戰火,今人只能從李白“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的詩句中遐想它的風姿。明代初年,成都東門迎暉門的城樓被命名為散花樓,后也消失于歷史長河之中。
1990年,成都市規劃局收到了成都市浣花溪景區辦公室重建散花樓的報建申請。這座“第三代”散花樓塔身四層,高達16.3米,建筑面積300平方米,當時投資9萬元,由市政設計院設計,作為河道景觀工程來打造。
竣工后的散花樓八角翹檐、朱墻金閣,成為了成都地標之一。
但從2014年開始,網上出現了對散花樓的惋惜之聲。在某旅游點評網上,一位網友在慕名前往散花樓后失望而歸,稱大門緊閉,無法上樓,更兼外觀破敗,“真是浪費了”。
2月4日,記者來到散花樓,發現果如網友所言。環繞著散花樓,有一露天茶鋪。記者來到茶鋪,本想打聽情況,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你是不是想上樓嘛?”茶鋪女老板問。
得到肯定答復后,她帶著記者繞到了散花樓背后墻根處,一扇隱藏在鍋碗瓢盆和煤氣罐后的朱紅色小門前,掏出鑰匙,打開了上面的鎖。
“隨便你們上幾樓。”老板端來了兩杯竹葉青,30元一杯。記者來到二樓,在覆滿一層薄灰的椅子上坐下。
在和老板的談話中,記者了解到,散花樓是老板租的,“已經租了十多年了”。既然租下了亭樓,為什么讓它破敗如斯,淪為了茶鋪 “雜物間”?為什么大門緊鎖,要茶客提要求,才能從后門繞道進入?
面對記者的疑問,老板十分不悅,反問記者:“你問這個干啥子?”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