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易過,逼婚難防。節后上班第一天就是情人節,逼婚與反逼婚的拉鋸戰又成為網絡吐槽的熱點。近期,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發布《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逾七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這個春節,你被“逼婚”了嗎?如何看待和化解逼婚與反逼婚的觀念矛盾?本期新視野邀請省社科院社會學家和婚戀專家共同探討這一話題。
嘉賓:
鄧 虹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應汶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婚戀專家
案例
回家過年4天被安排6場相親
“從正月初二到初五,我被安排了6場相親。”2月14日上午,28歲的小郭獨自坐在安義縣城一咖啡館的角落里,等待下一個相親對象的到來。
小郭在廣州從事銷售工作,一直是單身。近兩年來,每次春節回家,父母總會給他安排幾場相親。“雖然我完全能理解家人的心情,但我也有自己的無奈啊。”
“剛開始還是有期許的。”小郭說,最初他還愿意配合家里安排的各種相親,畢竟到了該結婚的年紀,女方也是親戚朋友介紹,比較可靠,或許真能把人生大事解決了。但次數多了難免會感到厭煩。小郭稱,相親就是帶著明確的目的性,在很短時間內通過長相、言語、行為去分析相親對象,很難產生感情,只會讓自己身心疲憊。
和小郭有一樣遭遇的單身族不在少數。春節期間,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發布了《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結果顯示:逾七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25歲至35歲的青年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甚至有3%的青年,還未到法定結婚年齡,就被父母逼婚了。
“我現在都有點不敢回家了,回家父母就逼婚,我也沒有大到嫁不出去的地步。”說起自己的婚事,在南昌從事媒體工作的小吳很是糾結,今年26歲的她,在家人眼中已經到了“很嚴重,年紀很大的地步”。
“除了父母逼婚,還有七大姑八大姨一起來。”32歲的小李說起自己被催婚的經歷,用“苦不堪言”說自己的感受,本來每年回家過年應該是很輕松愉快的事情,就因為被逼婚,他都害怕回家過年了。
調查
“生活圈子太小”是青年無法成婚的主因?
“我就不明白你們年輕人在挑什么?”省城的王阿姨說,作為家長,她不明白現在年輕人為什么對婚姻這樣的態度,每次問女兒戀愛了沒,孩子總說“沒有合適的”。面對焦慮的父母,年輕人想說的是,想找一個合適的真的沒有那么容易。
《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生活圈子太小”是青年無法成婚的主要原因。高達76%的年輕人覺得,平時單位和家兩點一線根本遇不到異性,加之日常工作繁忙,很少參與一些社交娛樂活動,哪來談對象的機會。此外,68%的人覺得“對方或對方家庭要求太高應付不起”,最后無奈分手。還有58%的人認為先立業比結婚更重要,因此暫緩考慮感情方面問題。
“我說‘生活圈子太小’時,我媽總覺得我在說謊。”媒體人小吳說,雖然工作中會接觸很多人,但大多都是一面之交,和家長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
觀點
逼婚現象折射出了傳統與現代婚戀觀念的激烈碰撞
主持人:日前發布的《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逾七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數字令人驚訝。量化的逼婚現狀究竟科學不科學暫且不論,但從近年來網友不斷吐槽“每逢佳節被逼婚”、“被逼婚一族”總結出各種“春節防逼婚破解攻略”來看,這種現象已然成了一個社會話題。
鄧虹:這種現象折射了傳統與現代婚戀觀念的激烈碰撞。在個性張揚的新時代,年輕人越來越注重情感匹配度、心靈舒適度和婚姻質量,不再愿意通過傳統方式交友戀愛,更不愿被父母強逼著四處相親。學習、工作、生活的各種壓力,人均受教育年數的延長,談戀愛時間變少、交友圈子的逼仄也令年輕人不堪重負。
而很多父母之所以會催婚,是因為他們更愿意看到兒女能順利地完成“談戀愛—結婚—生子”這幾件人生大事。囿于傳統觀念,執著于早結婚早享福的人生“經驗”,通過連續不斷的叮嚀、催促,密集的安排相親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于子女的關愛,殊不知這種“無微不至”、反而加劇了人際代溝,造成老少兩代的心理屏障及對立。于是網絡上各種應對相親的“秘籍”流傳,青年人與父母在逼婚與被逼婚之間展開了游擊戰、持久戰。
“逼婚”現象其實是一個溫馨的提醒。長輩擔心子女的感情問題,表達了對下一輩的期望和祝福。而年輕人試圖將長輩、親友的“嘮叨”、“打探”、“關心”、“對比”屏蔽于外,表達了現代青年對家族傳統關系的反思,也彰顯了現代公民對保護自己隱私權利意識的覺醒。
逼婚是情感存在錯位 父母和子女平時應加強溝通
主持人:因為“逼婚”的出現,有人硬著頭皮搪塞父母,有人旅游過年逃避相親,還有人租個對象回家過年,也有人通過廣告集體喊出內心的聲音,上演了一出出“逼婚”與“反逼婚”的拉鋸戰。
應汶華:逼婚狀況的出現,在近些年來表現得更為突出。原因在于上下兩代人對婚姻、生活態度和生活經歷的不同,造成了他們對婚姻的早晚、是否建立婚姻等都有一個認同上的差異。
因為“逼婚”的出現,引發了系列新現象。諸如租女友、租男友回家過年等現象,甚至讓一些年輕人不堪其擾出現跳海、回避回家過年等情況。其實這些都是不可取的行為,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你越是躲著,父母越著急,認為你對婚姻根本沒有想法。所以他們的“逼婚”也就不會停止。
“逼婚”與“反逼婚”,看似是不可調和,實則卻體現了上下兩代人對對方的一種情感上的在乎,只不過這種在乎存在著錯位,需要雙方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主動面對,加強溝通。
從父母一輩的角度講,子女應該考慮到父母“逼婚”的情感上的需求,可以講清自身的工作狀態、生活態度,盡最大的努力,爭取父母對自己的理解。從子女一輩的角度講,父母應該理解子女在為新生活奮斗、在外漂泊,或者不同的生活態度而導致的雙方認同差距,為子女在婚姻問題上,形成一個既關注又相對寬松的對話氛圍,這樣才不會發生沖突,讓年輕人不出現排斥的心理。
逼婚凸顯中國式親情需辯證看待 多換位思考才能避免被逼婚的尷尬
主持人:也有人認為,到了適婚年齡,家人催一催、問一問,就像到飯點時問一聲“你吃了沒”一樣正常的事,不過就是噓寒問暖般的關懷。年輕人與其說感覺被逼,不過是自己潛意識里也深感壓力山大,杯弓蛇影的條件反射罷了。
鄧虹: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逼婚”凸顯了特有的中國式親情。春節團聚,親情最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合家團圓等等吉祥話語寄托著親友的關愛和祝福。換個角度說,假如沒有一個人問你生活得好不好,有沒有成家,你會不會有被忽視的冷落感?兒女成家歷來是父母心頭大事,宅男宅女的婚戀也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這也是一些相親節目大熱的原因。要知道婚姻美滿、生活幸福是年輕人的美好愿望,何嘗不是父母的殷切盼望?找到了這一情感共同點,還有什么不能摒棄前嫌的呢?
應汶華:“逼婚”現象也要辯證看待。長輩親友在過年交談的時候,應尊重孩子,平等交流,理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和情感需求,給予適當的提醒和參考即可,讓孩子自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要將自己的思想觀念強加于晚輩;而孩子們在回家之時,既要坦率亮出自己的看法,也要體諒長輩的心情,不要用逃避、抵觸的目光看待親友聚會和父母關心,只有老少兩代換位思考,平等交流,與時俱進,尋找彼此都能接納的平衡點,才能避免被逼婚的尷尬和無奈,家庭團聚才更具歡樂祥和,更有家的味道。
文/ 江南都市報記者陳文秀 楊洋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