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輛車,讓科技媒體和汽車媒體都驚聲尖叫,它就是特斯拉 Model S。
這次我們有機會借到了一輛 Model S P85D,并且因為媒體車的緣故,這輛頂配車該加裝的配置都有所配備。我們在這幾天時間體驗了自動駕駛,找充電樁 – 開走 – 再充電的全過程,所以這篇文章不會著重介紹媒體已公布過的外觀、內飾、性能等一系列參數性細節,會多主動談一些車主使用方面的具體感受。
100 萬的價格,200 萬的性能,30 萬的內飾
100 萬的價格對于我來說是個天文數字,好在特斯拉也沒瞄準我這樣的消費群體,我總覺得應該是一群不怎么差錢,家里有車,年輕且向上的富二代們。
當然這句話不完全對,這種想法出現在我在超級充電站看到兩個 50 多歲的大叔車主之后。
吐槽特斯拉內飾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雖然大家都會被那一大塊有兩個 iPad 那么大的中控屏吸引,被吸引主要因為很不常見,不過一塊碩大的中控也不能代表車廂給人的整體氛圍,更多的人對氛圍的要求可能更多的在于車內內飾設計。
中控一眼看過去帶給人的感覺相當好,整體操控也非常流暢。并且菜單層級不是很多,以至于稍微操作過一些手機的人上手并不是很麻煩。不過有一些功能是只能通過中控實現的,而且還需要在二三級菜單下,比如說打開天窗,或是冬天操作一下車內的供暖、座椅加熱,如果開著車的時候相信大部分人是不敢碰這個大中控,實在是有一些危險。
坐在特斯拉車內的一刻,雖然 Model S 車內被大面積的真皮包裹,擁有一系列高科技也極具體驗的操作,但真的有些難感受出那種傳統汽車車內“超奢華”的氛圍。不過這點倒是不用太糾結,特斯拉也想過這個問題并主張概念素雅,簡單易用。從這點上來看,Model S 倒是非常合格的,以至于雖然每個進入這個車的人不會因為車內氛圍而“wow”的一下,但也會因為這輛車車內給人感覺與眾不同而“wow”的一下。
3.3 秒 Ludicrous 狂暴模式破百,這個我僅嘗試過一次的功能實在是有些讓人驚聲尖叫,當然這也是 Model S 在性能這方面遙遙領先同價位競品的一方面。在任何時候只要稍微深踩一點“電門”,保準就會提示你已經超速,而當你嘗試一腳到底,那種感覺飛機起飛的推背感也并沒有這輛電車來的強烈。這部分已有很多媒體做過測試,通過之前的一個視頻展示,不多做介紹。
開起來就是“簡單易用”四個字
這四個字放在這里形容特斯拉也是非常合適的。
雖然我擁有不短的駕齡,但是也是第一次開這樣大型的汽車(5 米車長,2 米車寬),倒是上路后發現也并沒什么難開的。
這里邊有太多的人性化提醒了(老司機請忽略)。
我簡單說幾個,Model S 在路上行駛會自動掃描路上的限速牌并顯示在你的中控上,此時撥動自適應巡航會直接鎖定在限速速度內,即使你加速到超速,車內也會發出報警聲提醒你現在已經超速。
Model S 四周裝滿了傳感器,以至于在道路行使的過程中,它會在儀表顯示屏上顯示出很多類似游戲樣式的小車,并且在環繞在你車輛的四周顯示出實時的雷達探測區,前后左右四角方向做到全區域監測。
車身后置了廣角的攝像頭,實時顯示后方車輛情況,車輛行進時結合周邊雷達可以掃描死角,并且角度之廣可以讓你在“一頭扎進兩側都有車的垂直車位”后倒車時還能觀看到左右方向的來車。
在小區錯車、停車的時候,所有的傳感器實時監控與可能的碰撞物體的距離并顯示在那個電子儀表盤上,甚至會爆紅提示你“停止”。
第一次倒車會自動記錄你調整后視鏡的角度,下次 R 檔位倒車自動調整后視鏡。
“功能越來越多,開起來越來越傻瓜。”這是一位擁有幾十年駕齡的老司機對 Model S 的評價。
焦慮
之所以連這個列為一項是有些東西真的有些焦慮。
首先讓我焦慮的倒不是電量,作為一臺中大型車,這臺車有接近 5 米的車長,1.9 米的車寬,沒有個專用停車位先別說充電樁的問題,我在老小區停車都是個問題。
小區路窄,又會來回錯車,這當然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有的時候傳感器過于靈敏,經常在錯車還有 20 多厘米的時候告訴我“停止!”,很多時候我都是被嚇到一腳踩住(畢竟這是一臺 100 多萬的豪車),仔細一看,原來還有這么遠。
這種類似錯車“喊停”的情況還有不少。
電量雖然是實時顯示的,但你使用空調、座椅加熱等一系列功能還是會有一些顧慮,尤其是在你開了幾十公里,但你可能發現因為你用了這些功能而導致顯示的實時續航里程不對等的時候。
如果你恰巧只是在城里開并不準備嘗試一個多遠的長途倒是可以打消這些顧慮,除非我下邊這種情況。
比如我本來還想在春節期間駕車回一趟縣城老家河間(單程 200 KM 左右),但一路向南 G45 大廣高速卻沒有一個充電樁,不過倒是保險起見可以借道滄州,不過想想冬天開了暖氣,路上在聽一段音樂,回來的時候又怕返京高峰堵成“停車場”,也就沒敢嘗試,不過這段路程的距離跑起來應該是沒有問題,只是跑起來相信一般人都會有一些顧慮。
第一次使用自動駕駛,比自己開車更需要精力,熟悉后會好一些
這是一種新的交通方式
可喜的是,在北京城內使用又是無比的輕松。
那塊大屏幕上有一個雷電的標志,點擊就可以看到北京的超級充電站,點擊導航就可以直接將你導航到擁有充電樁的停車場,這里特斯拉車位都是租好的,停車充電是免費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春節的原因,五棵松卓展的超級充電站充電樁隨到隨充不需要排隊。在東城的中糧廣場(只有兩個超級充電站)卻遭遇過一次排隊的情況,不過好在車主之間在等待期間還能聊聊車,說說話。一臺車也大概充個半個小時,去個銀行的功夫就可以排上了。
三天時間共充電兩次,倒是不是每天跑太久跑完了,是每次到達 100 公里左右后我都會想著提前跑去充電。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生活質量的下降,畢竟我不是一個真車主,一個真車主應該會有一個自己的車位和自己的家用充電樁,那樣應該會有所緩解。
有時候,駕駛這輛車你會醉心于這種體驗式的、易用的操控模式,簡單安靜的開車氛圍,甚至我已經忘記了我駕駛的是一輛幾乎躋身 3 秒俱樂部的高性能轎跑。
最諷刺得是,在我們第一次體驗特斯拉自動駕駛和狂暴模式的體驗中,我們嘗試用 3.3 秒破百的速度秒殺了旁邊的法拉利(上邊視頻,可能它也并沒有想跟我們比),而就在最近一次我開特斯拉經過三里屯的路上,一輛寶馬 M3 在身旁呼嘯而過,并在下一個紅綠燈有意等我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結果是綠燈一亮,他真的彈射而出,在一堆汽車中呼嘯而過,我依舊緩慢起步,相比起車內的澎湃的音樂,我竟也沉醉于寶馬 M3 那美妙的聲浪。
其實,它肯定也是跑不過我的。
可持續交通還很遠
我始終認為即使擁有了足夠的充電樁,其充電速度如不能再快一些,特斯拉也難以打開市場,并且目前的電池技術即使電池密度在不停得提高,但在真正的電池革命到來之前,特斯拉還是應該盡可能的考慮降低電池成本,用商業手段提升利潤。
目前的體驗是,一輛擁有 500 多公里續航里程的特斯拉 Model S P85D 在超級充電樁需要 1 個小時左右時間充滿,這跟幾分鐘加滿的油車還是不能比,相信這基本上也是一些潛在消費者的顧慮。
盡管特斯拉在去年一年在充電網絡上大搞特搞,但對于中國市場銷售應該起不到什么“立竿見影”的作用。
這點我在之前文章也有說過:Elon Musk 的可持續發展夢想縱然可貴,但目前還應該先著手解決電動汽車在中國的“可持續行進”。所以特斯拉中國市場的首要任務變成了建立豐富的充電網絡,所以特斯拉也在去年交出了 320 個超級充電樁和 1600 多個目的地充電站的成績單。
傳統汽車廠商應該跟特斯拉學什么?
新季度財報一出,特斯拉還在持續虧損。這又跟賺的盆滿缽滿的傳統汽車廠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雖然從一些角度來看,特斯拉造車跟傳統車廠并沒脫太多干系。但在特斯拉身上卻能看到一些創新和開放的精神,不管是我們在去年一年見到的 OTA 空中升級 7.0 自動駕駛,還是剛剛實現的自動泊車、召喚等功能,很大意義上講,這些汽車技術已經“領跑”了傳統汽車廠商。
不過大部分的汽車廠商先是對于這些技術顯示出不屑一顧,表示沒什么技術難度;另一方面又在這種技術面市后紛紛跟進。這種感覺就像是自動駕駛已經被說了很多年,但從特斯拉上才真正感受到了科技改變生活的這種“消費級進步”。
特斯拉中國區總經理朱曉彤在此前一次訪談中談到:
我們認為的豪華車、智能車的定義并不只是停留在傳統汽車內飾等這些非功能性的層面,我們希望它是來自未來的轎車,與未來生活方式相連接的一種豪華車的定義方式。我們更看中它的智能化、互聯性,并如何通過這些特性改變傳統汽車的駕乘體驗。
欣賞 Elon Musk 和它的特斯拉
Elon Musk 的傳說不止存在于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
如果你了解 Elon Musk 其人,就應該知道這是一位近乎瘋狂的領導人,依托他所構建的理想社會,他的志向都非常高遠,而且似乎跟掙多少錢也沒多少關系。比如說他所領導的這幾家公司:Paypal、Space X、SolarCity、Tesla 等。
Elon Musk 認為地球太擁擠了,他就去做 Space X;他認為地球未來需要保護環境,所以掏腰包去做電動汽車;為了實現太陽能源的利用,創辦 SolarCity 能源公司;他認為未來萬物是需要互聯的,所以做了 Paypal,并且在它的電動汽車里也放了一塊互聯大屏;他甚至還有一個超音速高鐵的夢想。
你也知道 Musk 還開放了所持有的專利,在去年的時候他宣布開放 200 多項專利,為的就是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這個生態里邊。從一些實際完成的事跡上來看,并不太愿意相信 Elon Musk 是一個喜歡炒概念的資本家這種說法。
寫在最后
綜上所述,目前的特斯拉面向的也不是汽車市場的大眾消費者,這跟動輒月銷過萬的傳統油車是不可比的。
我始終認為滿足特斯拉的目標群體的特征應該是:有錢、家里已有油車、愛科技的用戶,他可以用這一輛省心好開的電車代步,很顯然我并不符合這個群體。
倒是前幾天,那輛比較“廉價”的 Model 3 “公布”了其可能的售價——稅前 2.5 萬美金,并將其競爭對手指向為在中國售價 30 萬左右的寶馬 3 系,奔馳 C 等車型。
比起昂貴的 Model S 和 Model X,倒是可以期待一下 Model 3。
部分插圖來源于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