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中午,西四“惠豐餃子樓”里蒸騰著熱氣,上下三層坐滿了食客,都在等著香噴噴的餃子上桌。餃子組組長鄧嬌鳳(見圖)帶著九名組員忙不停。這已是鄧嬌鳳在京城度過的第八個春節了,她心里尋思著忙過“破五”,要找機會和經理請個假,趁著沒出正月,也回家給家里人包頓餃子。
400斤肉餡備戰“破五”
大年初四晚上,鄧嬌鳳和餃子組的同事們就開始為“破五”忙碌起來。“這是猴年春節的最后一個高峰日了。”鄧嬌鳳說,為了做好“破五”餃子,肉餡要準備400斤左右。廚房已經買了豬肉300斤、牛羊肉各五六十斤,韭菜茴香等蔬菜100多斤,面粉400斤左右。
初五早上七點多,鄧嬌鳳已經到崗。先要把面和好備著,然后是切菜拌餡兒。“餃子好吃,可是過程復雜,洗菜、切菜、和面、剁餡……不光我,各個崗位的師傅都很辛苦。”鄧嬌鳳告訴北京晨報記者,惠豐的餃子受市民認可,就是因為管理特別嚴,必須當天的餡料當天用。餃子也不能提前包出來,必須等著顧客點了再包,這樣才好吃。
上午十點多鐘,一家一家的客人陸續走進了惠豐餃子樓。廚房內外一下子熱鬧起來,訂單一張張遞進來,餃子一盤盤端出去。各種餃子的味道在上下三層樓里彌漫著。鄧嬌鳳和同事們的操作間和大堂就隔著一層玻璃,食客們不時向后廚張望,讓餃子組的幾個人壓力不小。“平均20分鐘左右,必須讓客人點的餃子上桌,不然人家就該著急了。”
連續八年春節沒回家
鄧嬌鳳的老家在山西農村,生于1972年的她育有一子一女。兒子23歲,閨女18歲,而鄧嬌鳳今年不過才44歲。“俺們家那邊都結婚早。”
2008年前后,鄧嬌鳳放下家里的農活兒,來到京城。“我來北京的第一站就是惠豐,一晃兒都八年了。這都八年春節沒回過家了。”
鄧嬌鳳說,最初幾年,除夕夜下班后,她走在煙花絢爛的北京街頭,心里的落寞和孤寂難以言說。這時如果恰巧閨女打來電話,她的眼淚就會在眼眶里打轉。“那時候真怕看夜空里的煙花,越看心里越不好受。”
心里雖然想家,但工作上卻不敢怠慢。八年過去了,善良樸實的鄧嬌鳳贏得了領導和同事的信任,當上了餃子組組長。每當聽到一些老北京人夸贊惠豐的餃子味道地道時,她會覺得一番努力有了回報,覺得自己得到了北京人的尊重。
辛苦為兒女積攢幸福
隔著玻璃看到飯店大堂里全家吃團圓飯的情景,鄧嬌鳳會忍不住想起還留守在家的女兒。23歲的兒子也來北京打拼了,18歲的女兒還在老家讀高中。“我離開家那年閨女才10歲,感覺她好像一下子就長成大姑娘了。”鄧嬌鳳有些遺憾沒有在女兒的童年陪在她身邊。
現在,鄧嬌鳳和愛人都在北京的飯店打工,她說,每個月他們要省下2000元寄回家里,給老人和孩子過日子。北京的消費高,以兩人目前的收入水平,一個月攢下2000元還有一定的壓力。但他們八年里一直堅持下來。辛苦一點,家里的日子就會更好一點。
“現在又要給兒子攢錢娶媳婦了。”鄧嬌鳳說,希望猴年一家人都平安健康,也希望飯店的生意更好,自己能多掙點錢。
北京晨報記者 王歧豐 文并攝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