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現在正拿著手機看這篇文章。
瞧,盡管你拿著的是一臺滿布集成電路和晶體管先進計算設備,但似乎沒有人會用“計算機”這個名字來稱呼它。
當約翰·莫希利在 1942 設計第一臺通電子計算機 ENIAC 時,想必也沒有預見現在計算機的光景——當時的 ENIAC 還是一臺貨真價實的“計算”機,像一個房間那么大,每秒鐘只能做 5000 次加法運算,原本只是為了二戰做導彈發射軌道的計算使用。
作為美國軍方做原子彈研發的“曼哈頓計劃”的一部分,計算機最初不是給普通人用的玩意兒。但無論如何,它節省了大量人工計算的成本,因而成了同樣有大量計算需求的商業公司的寵兒。而商業計算機的生意,也大得把 IBM 這樣的計算機生產商推上了壟斷巨頭位置。
然后,1970 年代的嬉皮士青年喬布斯把個人電腦的概念推到大眾面前。計算機不再是商業機構和政府用來計算的工具,而是延伸人類在只會的新工具。
這對于現在這代在電腦和手機陪伴下長大的人們來說,這事情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在蘋果公司之前,個人電腦曾經被看做和嬉皮士、波西米亞和非主流文化的小眾代表。這也難怪會有蘋果公司 1984 年諷刺 IBM 公司的“老大哥”廣告。
在最近 20 年,計算機變得越來越聰明。他們不僅僅打敗了人類最厲害的象棋手和圍棋手,還能自己開始寫作,畫畫甚至下廚。他們還變得無所不在,智能手機、手環、音箱、燈泡、服裝,甚至是在你眼前重構一個世界的虛擬現實設備。
在智能手機時代之后,我們正處在等待下一個計算設備出現縫隙中。當晶體管越來越小越來越節能,算法越來越完善的時刻,前面等待我們的又將是什么?
我們只能確定,不管形態如何,它還會是計算機。
于是,我們為你準備了 8 篇過去的計算機行業的有趣報道,盡管他們不是故事的全部,但至少,在焦躁地等待下一波計算浪潮之時,看看過去的人類曾經如何看待新科技,或許會有點新的靈感?
1946 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是肩負著“科學任務”出現的
“舊時代正在遠去,電子速度的新時代即將到來,到那時我們將從頭開始,運用新的認知去應對科學問題。”
我們也別忘記,這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背后,是 6 位女性程序員的日夜勞作結晶。
本文發表于 1946 年 2 月 15 日。

Eniac 一覽圖。圖中的工作人員正在準備讓它解決一個水力方面的問題。幾秒鐘內,它就完成了以前的計算器需要幾周才能完成的運算。這臺設備由 18000 只真空管組成,占地面積 30 乘 60 英尺,重達 30 噸。人們花了 30 個月才造好它,花了大約 40 萬美元,消耗的人力達到了 20 萬個工時。
費城 2 月 14 日電 — 今晚,美國陸軍部宣布了一項最高軍事機密——一臺驚人的機器。這臺機器首次運用電子速度解決了目前極為困難與復雜的機械任務。軍方領導人見證了它的運行,并預示它將在新的基礎上開啟和重建科學事務。
據稱,這樣一臺機器可以徹底改變現代工程,帶來工業設計的新紀元,并最終淘汰掉耗時耗力、不斷試錯的開發工作。就目前而言,這些都是構造精密儀器不可或缺的工作,設計師們不得不選擇成本更高、進度更慢的笨辦法去解決復雜的數學難題。
而憑借電子的速度,這臺名為 “Eniac” 的神奇機器幾乎省去了做這些工作的所有時間。發明者稱,它運算一道數學題的速度比以前快了 1000 倍。
當下這臺機器正被用于處理一個核物理方面的問題。
Eniac 的全稱為“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全機沒有一個可移動的機械部件。在它那 18000 根真空管和幾英里長的線纜中,能移動的物質就只有最小的電子。不過,和這些電子相連的機械裝置承擔著將人類的數學語言轉換(有人把這稱之為“翻譯”)成 Eniac 能識別的術語的重任,反之亦然。
Eniac 的揭曉儀式將于明晚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舉行,屆時將有來自政府與科學界的重要人士出席。儀式結束后,他們還將在摩爾電機工程學院見證 Eniac 的實際操作。 Eniac 正是在那里在陸軍裝備部的資助下研制而成的。
Eniac 的發明者是該校的兩位青年科學家,他們分別是 38 歲的物理學家、氣象工作者約翰·威廉·莫希利(John William Mauchly)博士和他的助理、26 歲的項目總工程師小普雷斯伯·埃克特(J. Presper Eckert Jr.)。除此以外,項目還得到了學校其他人員的協助。
陸軍裝備部一直在尋找一臺能夠儲存大量彈道數據的機器,以此打破新型攻擊性武器進行海外打擊所需的射擊表與轟炸表的制作瓶頸。如果沒有射擊表,這些武器就無法有效使用。

約翰·威廉·莫希利博士(左)、小普雷斯伯·埃克特(右)
30 個月的研發過程
陸軍上尉、數學家戈德斯坦(H. H. Goldstine)聽說了莫希利的想法后,將它轉告了阿伯丁(Aberdeen)試驗場的上校保羅吉·爾森(Paul N. Gilson),并得到了他的慷慨支持,最終這個項目在政府的資助下順利展開。該項目總計耗時 30 個月之久,期間輕松完成了許多專業人士解起來都非常吃力的難題。 Eniac 將很快成為阿伯丁試驗場里的永久性裝置。
Eniac 研發成功后不久就面臨了“一個十分困難的戰爭問題”。它只用了兩個小時便完成了任務,而原本這需要 100 個專業人士沒日沒夜地工作上一年才能完成。 Eniac 是如此之有效,以至于它的發明者們已經放棄尋找這臺機器不能解決的問題了。
計算專家稱,這些復雜問題的解析器為“數字”計算器。本質上來說,它無外乎就是進行加減乘除的運算。通過非常精確的定時電子脈沖,它每秒的計算速度高達 10 萬次,每 20 次脈沖計算一次,如此一來,它每秒能進行 5000 次加法運算。
Eniac 的發明者說,無論多復雜的數學題目,只要時間充足,都能通過基本算法解析出來。但是 Eniac 卻能逆轉過程、省去時間,得出幾乎任何問題的答案。
機器也有記憶
然而 Eniac 能做的事可不僅限于此。它擁有四種人類的“記憶”功能,能夠依照適當的順序執行任務。它還可以“控制”元件,從某種程度上講,它能夠決定自身的運行。例如它能夠比較兩個數字,根據哪一個數字更大,選擇兩個可能值之一。
首先, Eniac 將從一系列標識了問題初始和邊界條件的打孔卡上獲得原始數字。當問題在卡上打孔后,它們將進入“閱讀器”的插槽中。你只需靜坐并等待最終的答案。這個過程無需很久, Eniac 處理大部分任務都只需幾秒種。
一個叫做“主程序”(master programmer)的部件會監督整個計算過程,并確保機器正常進行。 Eniac 有 40 個 9 英尺高的面板,上面遍布操控扭與指示說明。一旦按下按鈕,多個面板上的粉色氖燈就會亮起。數字會在指示燈的旁邊打印出來。
人們在這間 30 乘 60 平方英尺(167 平方米,譯注)的房間里見證了整個演示過程, 而 Eniac 占據了其中大部分的空間。
學院的亞瑟·伯克斯博士(Arthur W. Burks)說,基本的數學運算就能夠迅速解決大多數問題。
速度驚人
“認真看,要不然可就錯過了,”伯克斯博士按下按鈕,等待 Eniac 計算出 973675000的結果。然而大多數人仍然錯過了,因為整個運算過程不過是一眨眼的功夫。
為了展示 Eniac 的驚人速度,伯克斯博士又輸入了一遍問題,并將運行速度降低了 1000 倍,讓人們等了兩三分鐘,以便于觀察氖燈下的數字。下一個問題是 13975 乘以 13975 ,很快答案就出來了——195300625。一組平方題和立方題只用了十分之一秒就解答完成。緊接著,是一道有關正弦和余弦的題目。可人們還沒走到下一個房間,答案就在一張大紙上打印出來了。
于是 Eniac 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題目。一個專業人士需要幾周的時間才能算得出它的答案,而 Eniac 才花了區區 15 秒。
所有問題都要先找到解決它的要點,再在卡上打孔,最后再把打孔卡在“讀卡器”上跑一遍。讀卡器會將數學語言轉換成 Eniac 能識別的語言,反之亦然。當這些工序統統完成后,Eniac 才會開始運算。視情況所需,人們會把大量科學“常量”的數值插入其中。 Eniac 共有四種“記憶”功能來完成任務。面對不同的問題,它都會事先進行不斷地調整。
一般來講, Eniac 能夠計算十位數字,諸如十億,不過它也能夠輕松地計算二十位數字,只是最終結果會是一長串天文數字。
機器共花費 40 萬美元
Eniac 的研發總計用了 20 萬個工時,共有 50 萬個焊接點,耗資 40 萬美元。整臺機器所耗電量是一臺功率為 150 千瓦的大型廣播設備的 4 倍。
三年前, Eniac 還不過是一個想法。如今,它或許已成為了最偉大的電子發明。回想 1941 年,莫希利博士剛進入摩爾學院,他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徹底改變大量復雜形式的數字的處理方法。比如他覺得未來在遠程天氣預報領域將會有所突破。
在和平年代,莫希利博士不僅實現了提前數月預測天氣情況的目標,同時還在飛機、燃氣輪機、微波電子管、電視、各種原動機和能夠超音速運行載貨的火箭等領域做出了更大的進步與革新,此外,Eniac 還能讓行星運動的研究變得更加深入和精準。
據戈德斯坦上校所說,過去科學家們承受著巨大的計算負擔,這些都將會被電子計算機所消滅。他指出,運動方程的解答曾是一大障礙,而對炮彈飛行、高速飛機、火箭與導彈的研究將會是“通過電子計算受益匪淺的幾個領域”。
埃克特預言未來是一個充滿電子速度的時代,那些原本需要用盡一生求解的不可能的任務都將會被迅速解決、為人們所用。
他告訴記者說:“舊時代正在遠去,電子速度的新時代即將到來,到那時我們將從頭開始,運用新的認知去應對科學問題。”
最后,埃克特簡短地描述了一下由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共同研發、幾個月前剛剛發布的最新款機械與機電式計算器。
1977 年,蘋果公司剛成立不久,喬布斯代表著小眾的個人電腦首次出現在公眾前
- 個人電腦產業預計每年盈利 3000 萬美元(兩年前為 500 萬美元),官方認為,如今的最大市場不再是過去的業余愛好者們,而是小企業——它們每年可以消化價值 25 萬左右的銷售量。
- 喬布斯認為,“大多數人們購買電腦,并非是為了一些實際用途,而是想要一探它的究竟。電腦會成為消費品,但不是現在。程序還有待進一步開發”。
本文發表于 1977 年 8 月 26 日。

商務人士在“電腦狂”展覽會上觀看展示圖片版權:Ira Wyman/《紐約時報》
波士頓電 — 計算機革命仿佛一直在上演。每隔半年,市面上就會推出一個新產品,顛覆此前所有陳舊的技術。最新的一款產品名叫微型電腦,它的技術原理與便攜式計算器一樣,但卻可以讓一臺高性能的電腦同時為民、商兩用。
此次有上千人來參加這場名為“電腦狂”的展覽會,其中多數為學生和商務人士。展覽會上展出的微型電腦的售價從 300 美元到 3500 美元不等,種類豐富。參展商們個個摩拳擦掌,電腦愛好者們也樂此不疲地學習著新知識。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然而沒有人能夠清楚地道出人們在家中使用電腦的原因。“好玩”好像是最誠懇的一個回答。一些制造商說,電腦可以結算你的支票簿,不過一個 15 美元的計算器也能做到這點。個人電腦似乎是一個追求使用價值的獨特玩具。
“有時你很難和人們解釋清楚為什么需要電腦,這就像 1850 年,你很難和一些人解釋汽車的用途一樣,”Warwick, R.I 計算機公司的總裁戴夫·阿米蒂奇(Dave Armitage)說,他正展示著一臺 Sol 終端計算機。“一臺機器的用途在于用戶自身的想象力,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在另外一個展位,史蒂夫·喬布斯正在展示著蘋果二代電腦,它的大小和一臺便攜式打字機一樣,并能夠連接到一臺普通電視上。你可以在這臺電腦上打游戲、查看彩色圖像或是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喬布斯說,業余的無線電報員可以通過這臺價值 1300 美元的機器識別出頻率跳變,而投資人士則可以通過它購買股票或是進行期貨交易。
鍵盤與芯片
但是喬布斯認為,“大多數人們購買電腦,并非是為了一些實際用途,而是想要一探它的究竟。電腦會成為消費品,但不是現在。程序還有待進一步開發”。
從外觀上來看,所有的個人電腦都會配備一個鍵盤,就像一臺配了顯示屏的打字機,或者一臺具備連接性能的機器。從內部構造來看,它的關鍵元素是一枚微處理器芯片,即一枚四分之一英寸大小的硅片。這枚芯片的處理能力與 1949 年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 ENIAC 相當,但是后者的占地面積足足有一個城市街區那么大。
三年前,微型電腦還沒有出現。想在家中使用電腦的那些人,必須去租或者買一臺終端機和一個插座,再連接到一個大型電腦上。通常大學里會有這些大型電腦,他們能夠成為一百個用戶的其中之一,共享分時網絡。
“與分時相比,微型電腦的性能十分強大,”戈登·斯帝特(Gordon Stitt)說。他正展示這個叫做 IMSAI 的系統,該系統已在過去的一年半里實現了上市銷售,售出了一萬份。
大型電腦唯一一個優于微型電腦的技術,是它能夠進行大量的運算。按電腦的標準來看,微處理器的數學運算更為緩慢,一秒只能夠計算上百次加法,而大型電腦則可以處理成百上千次。
小企業的市場前景
個人電腦產業預計每年盈利 3000 萬美元(兩年前為 500 萬美元),官方認為,如今的最大市場不再是過去的業余愛好者們,而是小企業——它們每年可以消化價值 25 萬左右的銷售量。目前來看,對于這些企業而言,電腦仍然太貴了。
“以前來買電腦的都是一些業余愛好者,”Temps. Ariz. 計算機商店的老板阿蘭·哈爾德(Alan Hald)說,他自稱店內商品的價格十分實惠。“但是現在更多的是私營企業老板。”
來自波士頓的數據處理經理歐文·弗雷澤(Ervin Fraser)說,自己昨天來參觀這個展會,想要看看有什么科技創新。“你離開這里三個月再回來,就會聽說許多聞所未聞的新鮮事。”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大三學生曼紐爾·烏洛亞(Manual Ulloa)說他打算買一臺個人電腦,因為“你可以把它帶進自己的臥室,然后關掉電燈”。
“在大型電腦上輸入矩陣沒什大不了的,”烏洛亞說。“但是你在自己的個人電腦上計算二加二等于幾,這就了不起了。”
1980 年,推出第一臺個人電腦的 IBM,被形容為“巨人進入了一個小市場”
個人電腦曾經是太昂貴的存在,盡管科技巨頭也加入,成本依然難以下降。
“這臺電腦售價僅為 9340 美元,若搭配一臺每分鐘打印 120 個字符的打印機,它的組合售價為 13500 美元。”
本文發表于 1980 年 2 月 6 日。

IBM 的新型號名為 5120 桌面計算系統
致力于小企業的電腦的細分市場正朝著與大型制造商對抗的方向前進。
這個領域的新成員就是 IBM 公司(國際商業機器公司),該公司昨日剛發布了體積最小、價格最便宜的數據處理系統。
IBM 公司這個最新的大型制造商欲在小型電腦的市場里分得一杯羹,而這個市場一度是坦迪公司無線電器材分公司(Tandy Corporation’s Radio Shack)、蘋果電腦公司、加拿大康懋達電腦公司(Commodore Internantional Ltd.)的專屬之地。最近,美國數字設備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美國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Company)等大型制造商紛紛推出了價格低廉的電腦產品。
打字機大小的機器
IBM 這臺名為 5120 計算系統的電腦,大小與打字機差不多,具備了一個系統所有的處理運算能力。在 20 年前,這樣一臺電腦要重達一噸,體積會足有一間 20×30 英尺的房間那么大。
5120 有一個 9 英寸大小的顯示屏、一個鍵盤和兩個能夠儲存 240 萬個字符信息的磁盤驅動器。這臺電腦售價僅為 9340 美元,若搭配一臺每分鐘打印 120 個字符的打印機,它的組合售價為 13500 美元。
“今天我們正進一步努力做出改變,使電腦更易于人們使用,”公司通用系統事業部銷售副總裁李·鮑曼(Lee Bowman)說。
小型電腦市場才剛剛起步,潛力巨大。它主要面向小企業的老板,他們可能擁有三家干洗連鎖店、經營著快餐店或者小型會計事務所。
在零售門店出售
價值 3500 美元至 13000 美元不等的小型電腦,其帶來的利潤是不足以養活一名年薪 25000 美元的推銷員的,有鑒于此,小型電腦市場完全可以發展為零售門店與分店的經營模式。
據 IBM 公司官方稱,5120 不僅會在公司的商業電腦中心(一個集合了展示平臺與銷售網點的渠道)上售出,也將在全國各大銷售分店進行售賣,并提供即刻交貨的服務。
為了配合 5120 的桌面系統,亞特蘭大分部還將推出六個新的程序包,聲稱是專為小企業老板設計的。這些程序包有著庫存、工資單與總賬管理等功能,售價為每月 60 美元或兩年 1440 美元的使用費。
公司表示,工資單程序將在本月晚些時候推出,其他的幾個程序將陸續于三月、四月上市。
為了支持這款新機型,IBM 公司在亞特蘭大設立了專門的安裝支持中心,顧客可以通過撥打免費服務電話咨詢與 5120 安裝、維護與使用相關的問題。
1984 年,因為個人電腦的暢銷,英特爾公司的芯片賣光了
這也許是英特爾公司最好的時光,因為需求量太大,他們還要阻止新客戶的業務。
短短幾年,個人電腦就走上了科技歷史的主舞臺。
本文發表于 1984 年 1 月 30 日。
加州圣克拉拉電 — 七個月前,隨著微處理器芯片訂單的大量涌入,英特爾公司的高管們開始陸續阻止來自新客戶的業務。
正如英特爾官方所表示,需求量非常大,甚至于一位絕望的顧客不惜通過行賄來保證商品的正常交貨。還有一些人將他們的業務轉交給了其他制造商,哪怕在眾多訂單中成功一個也好。但是英特爾公司表示,他們將優先考慮老客戶,不過就連他們有時也未能得到自己所訂購的商品。
如同其他微處理器的制造商一樣,英特爾公司面對需求激增的沖擊措手不及。一年前,硅谷公司還對第一季度的微處理器銷售表示擔憂,而如今隨著經濟復蘇,制造業在諸多領域里對微處理器的使用率逐漸提升,導致半導體從原本的過剩狀態轉變成了緊缺狀態。英特爾公司的生產能力尤為緊張,已無法滿足熱銷產品的所有訂單,因此公司將實施新的限定措施。

英特爾芯片
讓步于 IBM
英特爾公司對于老客戶訂單的優先政策在一些圈子里已有所耳聞,這可以看作是對其最大股東也是最大客戶 IBM 公司的讓步。在英特爾公司去年 11 億美元的銷售額中,IBM 公司占了十分之一,其中大部分來自于在個人電腦領域獲得巨大成功的 16 位微處理器 8088 。1982 年 12 月,IBM 以 2.5 億美元收購了英特爾公司 12.5% 的股份,自此便成為了英特爾公司最大的股東。這一比例曾一度提高到 17% 。
此外,幾乎每一家生產 IBM 個人電腦的制造商也會使用關鍵的微處理器,這一情況進一步加劇了供應問題。分析學家及業內人士表示,緊缺問題仍將持續 18 個月,直至新的生產能力落實。
業內分析人士和一些英特爾公司的客戶,如坦迪公司(Tandy Corporation)、康柏電腦公司(Compaq Computer)、聚合技術電腦公司(Convergent Technologies)和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mpany)的高管們表示,英特爾公司的芯片配置體系不偏不倚。但是大多數客戶表示,如果有更大的出貨量,它們將會更加滿意。
明哲保身
“鑒于和 IBM 公司的關系,英特爾公司必須明哲保身,我認為它們處理得都相當好,”舊金山蒙哥馬利證券公司的分析師丹尼爾· L·克萊斯根(Daniel L. Klesken)說。
“現在我們沒有任何問題,”休斯頓康柏電腦公司(Compaq Computer Inc.)的企業公關主管肯尼斯·普萊斯(Kenneth Price)說。
然而對于聚合技術電腦公司(Convergent Technologies)來說,“沒有問題”并不是什么好事。公司旗下的一款新產品所采用的芯片只由英特爾公司制造,如今正面臨供應問題。“它們正在如實地交付承諾過的那部分,”公司總裁 Allen H. Michels 說,“不過我們肯定還能拿到更多貨。”
英特爾公司市場銷售部的高級副總裁威廉·H·達維多(William H. Davidow)承認,公司更大的出貨量會讓大多數客戶更加滿意。
“如果你只提供了每人所需的 80% ,那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他說。但是,如果英特爾公司接納了更多客戶,那就意味著只能“提供每人所需的 30% 了”。
需求量巨大
如今有二十多家公司正在生產小型電腦,同時專門為 IBM 個人電腦設計的程序也越來越多。達維多估計,如今大約有 75% 的個人電腦都采用的是英特爾設計的 8088 微處理器。

英特爾設計的 8088 微處理器
據圣何塞的數據調查公司 Dataquest Inc. 的微處理器分析師梅爾·湯姆森(Mel Thomson)說,1983 年,共有超過一百萬臺搭載了英特爾 8088 處理器的個人電腦上市,他們來自惠普公司、Eagle 公司、康柏電腦公司和 Hyperion 公司。
除英特爾公司以外,至少還有六家公司制造 8088 微處理器,包括AMD公司(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富士公司和日本電器公司(NEC)。日本微處理器制造商擁有充足的訂單,但也未能在這次經濟反彈期間獲得更多美國市場的增長份額。
轉折年
英特爾公司總裁安德魯·S·格魯夫( Andrew S. Grove)回憶道,一年前,訂單急劇下降,公司面臨一季度的巨大虧損,只得讓所有員工延長工作時間,并且沒有加薪。
但在 1983 年的最后一個季度,英特爾公司宣布自己有了 4710 萬美元的利潤,比 1982 年的第一季度提升了六倍還多。
“這次業績回升大大強于此前我們任何一次的成績,尤其是在新產品方面,”格魯夫說道。“這是我們沒想到的。”
以硅谷公司的衡量標準來看,格魯夫算得上是一名嚴格的經理。他將該計劃稱為英特爾公司的“年度成就”,不過他承認,公司這么做很痛苦。他說,如果公司依舊向新顧客敞開大門,那么原本已經遏制住的延期交貨現象將不可避免地發生,并且會激怒客戶。
然而有一些采購經理卻永遠不能接受被拒絕這件事。一家日本公司(達維多不愿透露更多信息)想要通過大額行賄訂購英特爾公司的產品,但最后被拒絕了。
訂單競爭
一些成功從英特爾那里訂到貨的客戶也會向英特爾公司的競爭者訂貨。如果對手先交貨,那么英特爾公司的訂單就會被取消。格魯夫說,這是現在公司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盡管人們把對芯片短缺的大部分關注都集中到了電腦上,但這只是英特爾微處理器幾個重要市場中的一個。辦公自動化(如復印機)以及電信行業也都是它的大客戶。
汽車行業是微處理器的最大用戶。例如,福特汽車公司在 1984 年所產的三分之二的的車型中采用了 8088 的近親 8086 來控制燃料比、電火花和其他引擎功能。它向英特爾公司訂購了 130 萬臺微處理器,另有 70 萬臺采購自東芝公司。
達維多說,過去幾年里,客戶們根據英特爾微處理器和存儲器設計開發了諸多產品,如今他們所需要的大部分需求都得到了滿足。
他強調說,英特爾公司的老客戶間接支付了 8088 的研究費用,他還總結說,當供應緊缺的時候,他們獲得優待,這是公平的。
最大客戶的交易
“IBM 公司獲得了我們最大的客戶應得的一單交易,”格魯夫說。“這和它是我們最大股東一事無關。”
今年,英特爾公司在新工廠和設備上共花費 3.5 億美元,占了銷售額的 20% ,它在研究領域還花了 2 億美元。三月,公司將在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成立一家工廠,力爭在未來幾年內將公司的制造能力提升 40% 。
公司還宣布正與兩家公司就批準制造另一款明星芯片 80186 進行洽談。這款芯片將被用于即將上市的新款個人電腦上,據悉它的處理速度比 8088 更快。英特爾公司沒有說明這兩家公司都是誰,但是格魯夫說,預計今年晚些時候就能和它們達成協議。
還是 1984 年,人們看了蘋果的“老大哥”廣告,第一反應是隱私保護
- 這也是人們第一次擔心個人電腦時代下的隱私安全問題。
- 側面也說明,個人電腦已經太受歡迎了。

本文發表于 1984 年 3 月 4 日。
華盛頓電 — 旋轉的大錘呼嘯著滑過天空,砸向一個巨大的顯示屏,屏幕前一群人都被震驚了。老大哥可怕的臉被砸得粉碎,光亮從縫隙之間穿透出來,玻璃傾瀉而下。然后一行文字出現:“1 月 24 日,蘋果電腦公司將會推出麥金塔計算機(MacIntosh)。而你會知道,為什么 1984 不是 ‘1984’。”
美國大多數公司的廣告訴求都是直接地告訴消費者來買這個產品,而蘋果公司明顯地與之背道而馳,它為人們帶來了全新的個人電腦產品線,并帶著挑釁地稱,麥金塔計算機會將人們從喬治·奧威爾小說中那個亦步亦趨的社會解放出來。從另一層面來說,這條信息同樣值得注意。 IBM 公司早在幾周前就開始在雜志等傳統渠道投放廣告,而蘋果的這條電視廣告則在向世人宣告:電腦的濫用是真實存在的。
這條廣告出現在 9 月進行的哈里斯民意調查之后,調查發現,美國人越來越關注隱私問題。是時,美國國稅局已經開始了一項測試:使用人們計算機化了的生活方式信息(例如人們擁有的車型)來追蹤行為失當的納稅人,聯邦調查局咨詢委員會也承認,局里的計算機系統中儲存了那些雖然沒有被指控犯罪、但與毒販有聯系的人的信息。
蘋果公司這則麥金塔電視廣告 1 月出現在了全國直播的“超級碗”上,10 家地方電視網絡也播放了它,然而它卻從頭至尾都沒有直白地言明主題。即便如此,它其實是由一份主題表達明確的被摒棄的傳統印刷廣告發展而來。一份草擬稿寫道:“千真萬確:惡魔般的計算機就潛伏在大型公司和大型政府機構里,它窺視著你的一切信息,從你駐留在哪家汽車旅館,到你的銀行賬戶有多少錢,它都知道。但蘋果正在試著平衡這一切,它將過去專為大型公司儲備的計算機性能帶到了個人用戶身邊。”
“個人計算機將解放你的理念很是誘人,”麻省理工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約瑟夫·魏曾鮑姆(Joseph Weizenbaum)說,“這條廣告似乎在告訴人們,治療技術過剩的良藥就是技術。這就和在核戰爭期間給人一把手槍防身一樣。”
邁克爾·泰勒(Michael Tyler)是在紐約和倫敦工作的一名通信專家,他對此更加感同身受。“這條蘋果廣告表達了小型計算機的潛能,”他說,“這種潛能可能并不會自動地從公司產品中流露出來。但是如果有足夠多的人共享同一張網絡,(計算機用戶共享信息用的)草根電子公告欄或許會形成一股與政府博弈的更有力的力量。”
蘋果公司高管表達了對這次廣告呈現的滿意之情。這部廣告片耗資 37 萬美元,由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在英國拍攝,雷德利曾執導過《異形》(Alien)、《決斗者》(The Duelist)和《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廣告投放后,我們接到了數百個電話,十五個人里就有一個想買它,”麥金塔的產品廣告經理迪·麥克雷奧德(Dee MacLeod)說。
道路新規
蘋果的意思是,像 IBM 生產的大型計算機等設備可以威脅到民主價值,過了幾周,IBM 對這種說法做出了回應。在一個引人注目的雙頁廣告上,有一幅用黑黃雙色畫的畫,畫中是高速公路中間的黃色警戒線,廣告的大標題寫著:“驅動計算機也是有規矩的。”這則廣告最主要的意思是:“每一個使用計算機的人都對這臺機器里的信息安全負有責任。任何計算機的使用者都無權侵犯其他人的權利。”
哈里·德瑪尤(Harry DeMaio)是蘋果公司數據安全方面的負責人,他說,電腦越來越多地在家庭、學校和小型商業場景中得到應用,這則廣告只是由此引發的大范圍宣傳活動的一部分。“我們通過制作影片、分發傳單來提升人們對這個領域的認識,”德瑪尤說,“并不是我們傲慢或者自以為是。我們討論的這個問題僅靠技術是無法解決的,我們想呼吁教堂、學校和社會上的其他機構,讓大家開始給予這個領域更多的關注。”
這一信息似乎也有著熱情的“聽眾”。去年,一家與 IBM 合作的影片發行機構稱,一部時長 9 分鐘、名為《信息:小心處理》(Information: Handle With Care)的企業宣傳片已經被播放了 3260 次,擁有 71000 位觀眾。這部影片的制片人說,片子已經賣出了 800 多份拷貝。
魏曾鮑姆博士認為,這兩部廣告背后有著同樣的立意——“計算機代表了一種真實的威脅,也就意味著需要真實的防御措施”。而且它們背后的動機也是一樣的。他說,兩家公司“知道輿論很快就會聚集到他們身上,所以他們想在被抓住(相關把柄)之前牢牢守住自己的位置。”
布倫特·托馬斯(Brent Thomas)是洛杉磯 Chiat/Day 廣告公司的藝術指導,蘋果的這部廣告就是由他主持打造的。布倫特說,蘋果公司想要一個“讓美國停止走舊的軌道、讓人們想要電腦、讓他們想要麥金塔”的廣告。廣告投放之后,麥金塔的銷售額很快就達到了 350 萬美元,托馬斯將其稱為“全勝”。“我們同時還要打破這家公司將要奴役我們的謠言,”他說,“我們不是說這臺計算機就能給我們自由——我也不知道它將如何發揮作用。這次廣告純粹是從市場營銷的角度出發的。”
1997 年,超級計算機“深藍”戰勝人類象棋冠軍
不僅僅是計算,更加智能的計算機正在朝我們走來。
本文發表于 1997 年 5 月 12 日。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在昨天畫上了句號,有史以來最厲害的國際象棋大師被打敗了,戰勝他的是一臺計算機——由 IBM 公司研發的 RS/ 6000 SP,別名“深藍”(Deep Blue)。奪得桂冠后,“深藍”顯得頗有雅量,一如得道高僧般緘默持重。這場大張旗鼓的人機大戰終于落下帷幕,那些本來指望著靠加里·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掰回一局的看客們,只能沖著方興未艾的計算機時代發出一聲嘆息。
在幾十億個選項當中閃轉騰挪了整整一天,RS/6000 SP——這對外表看上去平淡無奇、單個機身高達 6 英尺 5 英寸(簡直嚇人一跳)、長得跟搖滾音樂會上的擴音機差不多的黑色龐然大物——依然八風不動、泰然自若地待在曼哈頓市中心這座摩天大廈高層的一個空調機柜里。

RS/6000 SP
它那張神秘莫測的臉上看不出一絲情緒。沒有此起彼伏閃爍的小燈來抒發它的興高采烈,也沒有醉醺醺的低沉嗓音來宣告它的幸災樂禍。在它光滑的金屬外殼之下,芯片、電線和電子線路盤根錯節,仿佛生命體一般,躍動著看不見的光點。但沒有任何聲音來消解它的無動于衷——哪怕是散熱片發出的咔噠聲都沒有。沒有任何東西能展露它或體貼或冷酷的內心。
但是如果把 RS/6000 SP 想成是個毫無個性的家伙,那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在與卡斯帕羅夫對弈的這十天六局里——事實上,在它問世后這四年間——它無時無刻不在展示著自己的“人格”魅力:一絲不茍、氣定神閑,專心致志、堅韌不拔。
RS/6000 SP 的對手是位喜怒形于色又喜歡發牢騷的俄羅斯人,但 RS/6000 SP 的脾氣卻截然相反。盡管在它每秒分析 2 億個落棋位置的對弈過程里,它的操作者們在賽場外一個房間內看著小屏幕上閃過它的每一步走棋和每一次分析,心中喜憂不定,但 RS/6000 SP自己卻從不著急發火、從不抱怨喊累也從不流露喜悲。
“為什么全世界都如此關注這場賽事?”“深藍”項目的經理譚崇仁(C.J.Tan)在賽后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說,“因為它向我們展示了科技的能耐,讓我們看到科技能為人類做什么,以及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它。計算機下象棋下出了國際大師級別的水平,靠的是知識和速度。”
“深藍”的族譜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那時的空想家和江湖老千們都幻想著發明一種能夠打敗棋手的下棋機器。1760 年代,沃爾夫岡·馮·肯佩倫(Wolfgang von Kempelen)男爵發明了一個名為“土耳其行棋傀儡”(Maezal Chess Automaton)的機關道具,這個道具還曾巡游過歐洲,它的形象是一個包著頭巾的木偶,在一個機箱里走棋。但后來真相大白,在這個機關的內部其實藏著一個身材袖珍的象棋大師。
一個世紀之后,英國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圖靈(Alan M. Turing)開發出一款程序,能夠生成簡單的步法,還能對不同的落棋位置進行評估分析。1945 年,德國科學家康拉德·楚澤(Konrad Zuse)寫出了一個國際象棋走棋的程序,甚至還發明了一臺還不夠成熟的計算機。
但“深藍”的現代祖先至少得追溯到 1950 年。當時,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的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創始人之一的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提出了讓計算機下國際象棋的想法,為后來“深藍”的誕生畫出了早期藍圖。然而直到 1973 年,使用暴力算法(brute-force calculation)進行運算的精密程序才被開發出來,在此之前,國際象棋計算機的研發工作并未取得顯著進展。
1980 年代末,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發出了國際象棋計算機“沉思”(Deep Thought),它擁有卓越的運行速度和超強的運算性能,能夠進行復雜的棋局走法分析。在 1988 年的一次錦標賽中,它擊敗了來自丹麥的國際象棋大師本特·拉爾森(Bent Larsen),成為了世界上第一臺成功戰勝人類棋手的計算機。
第一代“深藍”由譚博士帶領的 IBM 科學家團隊于 1980 年代后期打造,它很快躋身為世界上最厲害的國際象棋計算機。
第二代“深藍”——也就是在昨天的比賽中擊敗了卡斯帕羅夫的計算機棋王——是第一代“深藍”的改良版。它問世于 1993 年,由位于紐約州約克城高地的 IBM 托馬斯·沃森研究中心研發。第二代“深藍”個頭很大,蓄滿電能,它重達 2800 磅,外形像一座雙塔,看上去乏善可陳,僅在接近底座的地方有一個開關按鈕,還有一條電線連接著墻上的插座。
但它的內部則別有洞天:它共有 516 個國際象棋專用處理器,能夠每三分鐘演算 500 億種走法。正是這種超強的運算能力指導著它在棋局的迷宮里穿行。不過它沒法像人類一樣“進行思考”,沒法擁有靈光乍現的瞬間,而且它也沒法像頂尖的人類棋手一樣,只專注于少數對于取勝起關鍵作用的線格。
另外,盡管 “深藍”的特長是下象棋,但 IBM 公司還是強調,“深藍”是一臺通用計算機,它的并行處理技術具備大數據運算的能力,使之能夠適用于分子與流體動力學、空中交通管制和財務分析等多學科領域。一臺與“深藍”同款的計算機,售價在 200 萬美元左右。
跟“深藍”對戰是什么感覺?紐約時報國際象棋專欄作家、前美國國際象棋大賽冠軍羅伯特·伯恩(Robert Byrne)如是回憶他與不斷進化的計算機多次過招后心中所感受到的不安:
“你腦子里所想的已經不再是這臺機器究竟能不能給你帶來意外,而是它是否會把你殺得落花流水,”他昨天說,“我還會繼續向它發起挑戰,但我不會再奢望打贏它,甚至不指望跟它打成平手。至少 50 局以內不可能。想想挺讓人沮喪的。”
1996 年 2 月,“深藍”迎來了它“人生”里最嚴峻的一次挑戰——與卡斯帕羅夫一決高下。盡管“深藍”具備每秒分析 1 億個落棋位置的彪悍計算能力,但它還是以 4 比 2 的成績輸給了對手卡斯帕羅夫,后者自 1985 年以來一直穩坐世界冠軍交椅。但卡斯帕羅夫依然對“深藍”褒獎有加,他說他能夠捕捉到一些蛛絲馬跡,讓他覺得對方真的在思考,或者至少從結果看來,“深藍”的種種表現已經相當近似于人的思考。
然而一如往常,絕望沮喪不是“深藍”的個性。在約克城高地,為復賽進行的準備工作正緊鑼密鼓地展開著。幾乎每一天,研究小組成員都會來一次頭腦風暴,與會者當中有莫雷·坎貝爾(Murray Campbell)、小約瑟夫·赫內(Joseph Hoane Jr.)、杰里·布羅迪(Jerry Brody)和許峰雄(Feng-Hsiung Hsu)。另外,世界國際象棋大師、前美國國際象棋冠軍喬爾·本杰明(Joel Benjamin)也一并加盟助陣。
科學家們把“深藍”的超級運算能力提升到了每秒分析 2 億個落棋位置,與此同時,本杰明還協助程序員們給“深藍”狠補國際象棋課:幫助它認識劣勢的走棋位置,給它灌輸長線戰略和短線戰術的知識。
終于,在昨天,這場僵持良久的苦戰迎來了大結局,勝負塵埃落定。在最后這場榮耀之戰中,“深藍”勇挫卡斯帕羅夫,摘得桂冠。無聲的喜悅洋溢在“深藍”的操作團隊當中,而卡斯帕羅夫則頗帶情緒地回應說,這不過是一個資源雄厚的大公司和一臺什么都證明不了的計算機而已——至少目前,它什么都證明不了。
但“深藍”不會為任何褒貶所動。沒錯,它超脫于城市之上,用一個光禿禿的機箱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它無法為昨天黃昏時分迷人的火燒云感動;也不會看見城市里漸次點亮的萬家燈火;更無緣一睹哈德遜河上浮光躍金,宛如夜幕將至時的星光。
翻譯:熊貓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