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2月7日電(記者 周潤健)“爆竹聲中一歲除”。8日,農歷正月初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專家表示,將農歷正月初一作為過年之日,稱之為“春節”并且放假,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1914年開始的。照此推算,丙申猴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來的第103個春節。
據相關文獻資料記載,“過年”起源于我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規定過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過年,直到漢武帝實行太初歷,才正式確定在正月初一。從殷商至清朝,“過年”有“元辰”、“歲朝”、“元日”、“元旦”等多個名稱。
專欄作家、天津市民俗專家由國慶介紹說,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決定采用公歷,把公歷1月1日叫做“元旦”,把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不過當時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今天所說的“元旦”和“春節”,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改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紀年。從此,正式將公歷1月1日稱“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到2016年丙申猴年春節,我國現行‘春節’已經‘103歲’了。”由國慶說,100多年來,隨著歷史的進程和社會文明的提升,以及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春節傳統習俗正在一步步改變著,出現了一些新時尚,如網購年貨、微信搶紅包、旅游、逆向探親等,拜年方式也越來越數字化、娛樂化、網絡化,但不論外在形式如何改變,春節祭祖祈福、求吉納祥的內涵沒有變,家庭團圓、強化家族意識的功能沒變。“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在中國人心中,春節,依然有著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