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猴年,首先要說的,就是“猴”字的來歷。“猴”這個字,在歷史上出現得要比其他生肖晚一些。在有“猴”以前,首先有了等候的“候”字。“候”字右下角是個“矢”字,右上角的部分有點像手搭涼棚在眺望,合在一起就是一個人手搭涼棚,眺望著遠方等候。
那么,為什么“候”字和“猴”有關呢?因為猴子非常機靈,善于在森林中奔跑、跳躍,很難獵獲,人們必須要經常眺望,等候,尋找到合適的機會才可以獵獲,所以在“候”字的左邊加一個反犬旁,意喻這個需要等候,才可以獵獲到的動物,這就是“猴”字的來歷。
《搜神記》里有個故事,說的是楚王在園林中游玩之時,看到一只白猿,他找了很多善于射箭之人射這只白猿,但這只白猿將箭一一打掉,還非常得意地哈哈大笑。楚王就找來了神箭手養由基,白猿才知道害怕告饒。從這個故事里看出猿猴的機靈程度。
當然,猿和猴還是有一些區別的,不過它們長得都差不多,所以古人并沒有對二者做太多的區分。比如李白就曾經寫道:“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里邊的猿,其實就是猴。
說到猴,其實很難歸類。一般過去家里的動物,分為幫助勞作類,比如牛、馬、驢,解決人類的勞力問題;還有家養禽、畜類,比如雞、狗、羊等,但猴并不屬于這些類。盡管如此,由于猴的機靈以及它和人類的近緣關系,人們還是非常喜歡猴,把它看作是聰明、伶俐的象征。
和其他生肖年相比,猴年雖然沒有什么太特別的地方,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猴年去關注猴文化,以及它所在中國歷史和習俗中具有的作用。
最早在《太平廣記》里,有這樣一段記錄,說的是大禹為了治理洪水,在桐柏山遇到了很大的麻煩,無法動工。大怒之下,大禹把周圍山上的各種神靈都召集在一起開會,聽說在淮渦有一個水神,“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所以大禹就想盡辦法讓它來治理淮水。可能也是因為它力氣大,又有智慧,所以頗得民間認可,覺得它是一個可以治水、能夠戰勝邪惡的神靈形象。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