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案件總在不經意間發生。快餐式的閱讀后,案件又會不經意間從你腦海消逝。其實,有些案件值得留在你心底,因為其中有生命、有道德、有法治、有警示……每周,《法制日報》案件版都會推出“案件特稿”欄目,為你解讀上周重大案件,體會其中法理情。
近日,一段女孩痛斥北京某醫院號販子的視頻備受關注。視頻中,這名女孩痛斥號販子“咋這么猖獗”。事實上,由于掛號難、看病難的問題一直存在,“號販子”現象由來已久。近年來,各地都對醫院號販子進行了專項打擊。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破解掛號難、看病難的現狀,從根本上打擊號販子。
當掛號遇到號販子是怎樣的情景?
一名女子從帶著癱瘓的母親從外地來北京看病,她們住在每天一百多元租金的地下室里,在冬季零度氣溫下的夜晚排隊掛號。眼看著已經排到窗口的第三個卻依然掛不上號,而旁邊的號販子手里竟然有號,但是,要買到號需要支付15倍的價格。
這就是一名患者遇到號販子的現實場景,也是近日備受熱議的“女子痛斥號販子”視頻中的主角。
號販子屢打不絕依舊在,掛號問題依舊難,醫院依舊超負荷運行,這些問題如何破解?
黃牛的生存樣本
為了拿號,他們拿著板凳、卷起鋪蓋,混入患者的排隊行列;拿到號之后,他們便坐地起價,在高價倒賣中大賺倒號費——這些人就是混跡在各大醫院內的號販子。
有媒體調查發現,在各地普遍實行就診實名制、預約制情況下,掛號“黃牛”早已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大量搶占、囤積優質號源倒賣牟利。有時一早上能搶到三甲醫院100多個專家號。
現在,號販子的炒號手段也在“與時俱進”。
以北京的號販子為例。為了方便家長給孩子掛號就醫,北京兒童醫院推出預約掛號手機軟件,沒曾想卻成了號販子的牟財利器——一個14元的專家號被號販子轉手賣到800元,有的熱門科室價格還會更高。
2015年7月15日7時許,一輛灰色思域轎車出現在北京兒童醫院西側七八百米的街邊,隨即,車上下來一名中年女子,緊接著一些人湊了過去,該女子向這些人交代著什么。
“這個女的就是組織者,他們現在聚齊了,如果現在不及時收網,肯定會有漏網之魚。”辦案民警說。
“別動,警察!”隨著一聲令下,現場埋伏在外圍的便衣民警迅速將載有號販子的車輛包圍,成功將一個潛伏在兒童醫院附近的10人倒號團伙“一鍋端”,并在現場起獲近萬元現金、多張就診卡以及掛好的就診號。
李某是這個團伙的組織者,她承認,是她在組織這些號販子倒號。每天她會安排團伙成員去攬活,把患兒家屬的信息等交給她,到夜里雇人專門搶號,她再從倒號的錢里抽頭。
號販子可謂“歷史悠久”。
1995年,有一本雜志上刊登了一篇《大醫院掛號處有“號販子”作亂》的文章,報道稱醫院曾組織保安力量和公安機關通力合作,但結果就是“屢抓屢不絕”,“甚至發現一些外地進京人員竟以‘吃專家號’為生”。
在1995年,一個10元的主任專家號就能炒到200元,3元的號炒到150元。20年后的今天,300元的號已經炒到4500元。
現在,一般7元至14元的專家號,“黃牛”轉賣時至少200元至300元起價,有的知名專家號甚至能賣到上千元。
一名盤踞在北京某大醫院的“黃牛”說,自己一個月接一兩百單生意,每單300元起。按此計算,她每月收入至少在3萬元以上。
但是,被炒高的掛號費有多少能“轉移支付”到醫生頭上,并未可知。
號販子的眾生相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沖突的地方就會有矛盾。號販子之間也不例外。
在這個江湖里,有“業務互助”不成動刀子的號販子。
熊某和張某兄弟都是活躍在兒童醫院的號販子。2012年12月27日,熊某托張某兄弟幫他掛一個兒童醫院的號。張某兄弟掛到號后,向熊某索要120元,但熊某只肯支付事先說好的100元,雙方為了20元在兒童醫院門口發生爭執。
為了不擴大影響,張某兄弟要求熊某到地下停車場解決此事。雙方爭吵時,熊某情緒忽然失控,掏出隨身攜帶的刀子刺向張某腹部,張某哥哥見狀上前阻攔,試圖奪下熊某的刀將他控制,熊某回手又給張某哥哥左側腋下和右臀部各刺了一刀。
熊某扎傷人之后逃離現場,并于第二天跑回老家。2014年1月4日,熊某出現在兒童醫院掛號大廳,主動找到張某二人付給他們2.4萬元,之后熊某主動投案自首。
還有號販子彼此劃定“勢力范圍”。
2015年3月,北京市審結一起刑事案件,號販子佐某等長期在同仁醫院霸占掛號窗口,有人在2號窗口“把隊”,有人負責5號窗口。他們雇傭流浪漢或用紙箱占位,以暴力威脅強行收取病人或其他號販子的錢財。最終,佐某因毆打“同行”犯尋釁滋事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
事實上,北京法院判決過多起因號販子搶地盤互毆的案子。
2014年8月12日,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審理一起故意傷害案。法院認定犯罪嫌疑人陳某的犯罪事實有兩起,均發生在北京協和醫院。以陳某為首的一方與王某為首的一方為倒號爭奪協和醫院的“地盤”而引發互毆。經醫院證實,二人都是號販子。
類似的案件,僅在2015年北京各法院判決數據庫里就發現了5起。分別涉及積水潭醫院、協和醫院、同仁醫院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等幾所知名醫院。
號販子的眾生相并不止于此。
一位匿名接受媒體采訪的號販子說,他們的存在緩解而不是加劇了看病難,并且指出看病難的解決方向,最后他還建議記者好好看看一位經濟學家的文章,全社會都該感謝號販子。
今年年初,北京警方在北京協和醫院門口抓獲了一名號販子,并從他身上搜出了印有“發揚雷鋒精神,誠心為您服務”宣傳語的名片。
還有一些號販子說,我們也要經歷嚴寒酷暑考驗,雖然履經警方打擊,但依然在頂風作案。
利潤豐不愿改行
1月29日,北京市海淀警方對轄區醫院的號販子開展專項打擊行動,在空軍總醫院和北醫三院、301醫院、西苑醫院、口腔醫院五家醫院抓獲11名號販子。
在空軍總醫院被抓的6名號販子中,年齡最大的50多歲,最小的才19歲。民警稱,被抓獲的這6名號販子里,有好幾個都是熟面孔。
李某是鄭州一所大學的在校生,也是這些號販子中年紀最小的。將于今年6月畢業的李某,目前正在實習階段。這次來北京是因為學校給安排了一份地鐵安檢員的工作,但他嫌每個月2600元的收入過低,號販子是他從網上找的兼職。
這些號販子在多年的“斗爭”中也長了教訓,跟民警打游擊,開始通過各種方法逃避處罰。
“現在他們都在QQ上聯系好后用微信轉賬,很難在他們身上找到證據。”民警說。
對于大醫院的號販子,警方一直在強化打擊力度,可是號販子也不愿改行,這自然是因為利潤豐厚,違法成本過低造成的。
辦案民警說,從處罰力度上來說,根據現行法律,只能以治安管理處罰法來對醫院號販子進行懲處,根據號販子的行為和情節嚴重程度處以一定期限的拘留和罰款。
有民警坦言,有時抓獲一名號販子,也只能處以5天的治安拘留和100元的罰款,很多號販子即便是被抓也就自認倒霉,拘留期滿后繼續從事這個非法職業。
梳理這類新聞不難發現,號販子之所以存在,必有其生存土壤。
對于許多外地患者來說,到知名三甲醫院求醫無疑是他們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一些知名大醫院每天的門診量基本都上萬,這其中80%都是外地患者。他們大老遠趕來,大多是奔著專家來,而專家號資源有限,就形成了巨大的倒號利潤。
近日,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公開表示,北京醫療資源集中,特別是優質的醫療資源集中,每天幾十萬人進京看病。大醫院人滿為患,有的老百姓看不上病,掛不上號著急。有一些知名醫院的知名專家,北京人掛號也很困難,這是事實。
客觀來講,不是所有的大醫院“專家號”難掛,號源緊張的大醫院也不是所有的科室“一號難求”,解決“看病難”,還得多從均衡醫療資源、推進分級診療上動腦筋。
正如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所說,破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需要深度推動分級診療,把常見病往下引,把疑難病往上拉;同時促進社會辦醫,滿足患者多元化的醫療需求。(記者 廉穎婷)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