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體育文物調查與數據庫建設》開題論證會在上海體育學院召開。 上海體育學院 圖
有著“古代足球”之稱的蹴鞠是怎么形成和發展的?人們耳熟能詳的拔河、風箏、毽子、陀螺等作為中國古代體育文物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經歷了怎樣的歷史?澎湃新聞獲悉,由上海體育學院毛麗娟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體育文物調查與數據庫建設》近日在上海體育學院舉行了開題論證會,標志著中國啟動首次古代體育文物重大研究。
中國在競技體育上的成績世界公認,而在體育文化的軟實力上還有待提高,對體育文物的研究,基本是空白。上海體育學院黨委書記戴健認為,這一課題研究將為探索體育文物相互關系提供了示范方法,對于通過系統地、全面地利用出土文物或地面文物來推動體育史和體育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上海體育學院毛麗娟教授介紹,體育文物研究院課題擬設6個子課題,包括1個理論研究子課題、4個文物調查子課題、1個數據庫子課題。其中4個文物調查課題組將調查華東、西北、東北等全國七個區域。 課題分解為100多個體育項目專題,包括蹴鞠、馬球、射術、相撲、斗獸、登高、拔河、風箏、毽子、陀螺、空竹等。
毛麗娟表示,課題在研究過程中,還將學習德國、瑞士、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經驗,最終將形成中英文版的《中國古代體育史》專著、《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圖典》系列、中國古代體育文物數據庫,中國古代體育博物館(網絡博物館)等成果,并希望能利用這一契機把散落在民間的古代體育文物進行一次系統性、全方位的搜集。
本次開題論證會邀請到了中華書局編審、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柴劍虹教授作為專家組組長。專家組成員包括: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體育學院教授邱丕相,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楊慶存,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評委會體育學科組召集人、北京體育大學黨委書記楊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體育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院長周愛光等。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