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白
這兩天朋友圈被一篇名為《面對谷歌圍棋AI,人類最后的智力驕傲崩塌了……》的文章刷屏了。這篇文章介紹了谷歌研發的新圍棋AI “阿爾法圍棋”(AlphaGo)在沒有任何讓子的情況下以5:0完勝歐洲冠軍,職業圍棋二段樊麾。圍棋局面多變,無法被算法窮舉(如果要列舉所有可能,需要計算10^360種情況,這基本超出了計算機的計算能力), 因此人工智能(AI)很難打贏職業、甚至是業余棋手。所以圍棋向來被認為是人類最后的智力驕傲。如今,這最后的驕傲在新型AI面前轟然倒塌。
在文章的結尾,作者問到,人類的智力成就會不會貶值,AI還會不會繼續在其他層面碾壓人類,甚至人類會不會被AI淘汰——了解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及人工智能的同學也許知道這些問題背后的意義,但對圍棋或人工智能都不感冒的同學,或許在跟風感嘆一把的同時,便會覺得這是危言聳聽或杞人憂天了。“你們AI能有什么厲害的,大不了我拔電線就是了。”——圍觀群眾紛紛表示情緒穩定。
可是同學們吶,有些事情真的不是拔電線就能夠解決的。AI的崛起,也許不止是給人類帶來便利,也會給(一部分)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痛苦。比如說,你可能會面臨巨大的失業風險。既然高級AI都能附庸風雅地下圍棋了,低級AI做一做體力勞動那不是易如反掌?
不,這不是一個“設問”,這是一件事實——上個月跟在環保公司工作的舅舅閑聊,舅舅說公司引進了一批用于清潔街道的機器人,“成本低,效率高,不用五險一金,掃得還比人還干凈”。我自動腦補了呆萌的瓦力,那個在《機器人總動員》(WALL-E)中默默清掃地球垃圾的機器人。然而在對祖國科技發展感到振奮同時,我也不自覺在想,都變成掃地機器人了,那原來的清潔工人怎么辦啊?下崗回家嗎?
AI進化史第一步,便是機器取代低級勞動。其實這個過程從工業革命開始便在緩緩發生,只是當時我們冠之以“解放勞動力”的名義。當瓦特的蒸汽機轟隆隆碾過歐美大陸,機器取代人力,帶走了“落后而分散的農耕經濟”,人類社會步入史無前例的蓬勃興旺。我也曾經好奇,被解放的勞動力最后去了哪兒?后來學習歷史,知道被前兩次工業革命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大軍從農業勞作等低級勞動中解放出來,逐漸投身于商業、服務業等更富有創造性,也更“高級”的行業。機器大量取代低等的、重復性的勞動,與此同時卻也制造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人類社會的財富總量驟升,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極大的提高。
時至今日,大規模機械化和自動化帶給人類的都是紅利,是財富,被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得到了更高級的工作和更美好的生活…直到信息革命的發生。哎,等等,信息革命不是一件大好事么?看看手里一代比一代先進的智能手機,看看可以陪你聊天被你調戲的siri或者小冰,再看看點外賣的查路線的買買買的各類應用,足不出戶就擁有了全世界,有時候覺得天堂就是互聯網/物聯網的樣子呢。
“呵呵,”馬丁 · 福特(Martin Ford,這是硅谷的小鮮肉福特,不是賣汽車的老爺爺福特 )笑了:“你們人類真的圖樣圖森破”——
AI進化史第二步,機器取代高級勞動。
在福特剛剛斬獲2015年麥肯錫最佳商業圖書獎的新書《機器人崛起:科技發展與大規模失業》(The Rise of The Robots: 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mass unemployment)中,他指出了這樣的事實:硅谷在創造天堂的同時,可能也在吞噬人間。因為硅谷正在悄悄地,飛速地取代更高級,需要更高教育水平的勞動。福特指出,信息時代的機器人在各類黑科技的加持下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他們在很多工作中已經碾壓人類。原來的機器人只是取代低級勞動,人們沒有感受到威脅。然而,現在的機器人可以計算、創作、甚至和你談笑風生,你除了覺得萌萌噠之外,是否應該覺得有一點壓力?
福特斬獲2015年麥肯錫最佳商業圖書獎的新書《機器人崛起:科技發展與大規模失業》。
對于記者來說,可以創作新聞報道的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鮮事,基于大數據和媒體應用的暗黑科技已經可以第一時間炮制出迎合大眾口味的報道;對于教師來說,可以教課判分改卷的機器人能基于海量題庫提煉題型和思路,似乎比普通老師還厲害;對于司機來說,自動行駛的汽車已經沒有技術難度(相反是陷入某些道德困境)。對于秘書來說,咦,現在一個最簡單的蘋果Siri都可以幫你查路線、記待辦、提醒你該開會了。你說這些例子并沒有威脅到你,因為你受教育水平非常高,專業技能非常好,不擔心被AI搶飯碗?
沒關系,AI說,在非常近的未來,人工智能會開始當醫生——他們將基于海量數據為患者提供精準的治療建議。事實上,IBM的沃森(Watson)技術正在實現醫療領域的商業應用。人工智能還將進軍律師界—— 國際律師事務所Berwin Leighton Paisner (BLP)已經開發出了英國首個合同機器人,可以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完成原來由專業律師團隊長時間才能完成的法律工作。
總而言之,在大數據、機器學習、傳感技術、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助攻下,機器人正在慢慢吞噬人類的工作。從低級的、重復性的勞動,到高級的,經驗性的工作,人工智能都有可能碾壓人類,而且“我們不要工資也不要五險一金哦”。
福特悲觀地估計,未來的人工智能可能會帶來人類的大規模失業。
人類怎么辦?
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時代,我們一方面享受著技術爆炸和智能爆炸帶來的福利,另一方面也可能面臨“人類被人類產品打敗”的困境——當然不可能所有人都失業,總會有一些杰出的人類,他們的智慧和經驗永遠被需要。但是,普通人怎么辦?被掃地機器人取代的清潔工人怎么辦?被沃森技術驅逐的助理醫生或助理律師怎么辦?被自動駕駛汽車甩下的出租車司機怎么辦?更深一層的,有經濟實力使用人工智能的人,和沒錢的人,鴻溝會被拉到多大?貧窮的再生產在機器人時代是不是更嚴酷?最后,當人工智能把大量財富聚集在少數人手里,大規模失業和貧窮發生的時候,即便不發生暴動,誰來消費人工智能做出的產品,經濟系統如何運轉?
這些問題,福特并不是全都能回答。但他提出一個“全民收入保障”計劃。不是最低工資(因為你可能連工作都沒有),而是最低收入。資本主義發展到極致,竟不得不走上社會主義“按需分配”的道路,這真是莫大的反轉。
然而,即便全民最低收入保障能夠解決溫飽和貧富差距的問題,另一層隱憂也還會存在。馬克思說,勞動是人類實現價值和意義的方式。而社會學家涂爾干(Durkheim)在論述社會分工時指出,只有在成員間具備一定向心力的時候,作為集合的“社會”才會存在。而這種向心力——也就是“社會團結”——在現代社會只能通過勞動分工來產生。我們在不同的崗位工作,互相依賴,從而促進社會的整合團結。那么,當大多數人類不再需要勞動時,他們該做什么?社會如何團結?
未來世界
前面的重重拷問也許只是一時腦洞。也(但)許(愿),我們只是在杞人憂天。《三體》里,高級的三體文明連“智子”這種秒殺人類的AI都能創造出來,但似乎也沒有出現人民無所事事飽食終日的現象(對,他們都忙著研究逃生去了)。我始終對人類的科技發展抱著樂觀的心態,也希望我們此時此刻的憂慮只是出自無知與淺薄——就像18世紀被農耕機器嚇壞了的莊稼漢一樣,誰知道第二天咱們就能進城進工廠了呢?人工智能取代了高級勞動,但說不定以后會出現我們目前想象不到的崗位和工作?
總之,不管歡呼還是憂慮,“AI一定會進入我們的生活”,谷歌圍棋AI那篇文章的結尾說:“我們不可能躲開。這一接觸雖然可能悄無聲息,但意義或許不亞于我們接觸外星生命。”
不過,不管人類即將面對的是外星生命還是人工智能,如果智力已經不再是人類的倚靠,那或許情感與道德才是我們最終的驕傲。人類的情感道德(保守地說)無法被算法模擬,因為它并不總是以“利己”或“最優解”為目標——所以,當掃地機器人取代了清潔工人時,舅舅的公司并沒有為了省錢就遣散員工,而是設法為他們找到了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