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8日,蘋果和三星電子幾乎同時宣布,各自旗下的ApplePay和SamsungPay與中國銀聯達成合作,最快將在2016年初向用戶開放。而ApplePay和SamsungPay的最大特點就是包含了近場支付(NFC)的功能,這不但讓零售產業的O2O有了進一步的想象空間,同時也把移動支付領域的競爭推向了又一個高潮。
事實上,在2015年移動支付已經成為各大互聯網企業的“必爭之地”。根據央行數據,2015年前三季度移動支付金額84.76萬億元,同比增長466%,移動支付習慣已經逐漸養成。
與此同時,2015年的國內移動支付市場參與者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市場份額。據北京邁博瑞咨詢提供的數據顯示,支付寶在移動支付市場的份額為70%,其競爭對手騰訊的支付平臺財付通為19%,同時,連連支付也開始在國內獨立的第三方支付領域一枝獨秀,并成為PayPal在華選擇的唯一合作伙伴。
而作為手機廠商的蘋果和三星的進入,到底會給國內移動支付的產業格局帶來怎樣的影響?對于蘋果來說,它入華的挑戰又有哪些呢?
ApplePay第一大挑戰:用戶基數
公開消息顯示,中國目前是蘋果公司的第二大市場,預計未來幾年將成為該公司最大的收入助推器,取代美國成為該公司第一大市場,iPhone手機在中國的銷量甚至超越了美國。目前,保守估計國內的iPhone6用戶超過三千萬,而2015年單一財季蘋果中國區的營收已高達161億美元。
不過,與單純銷售蘋果手機不同,要讓ApplePay真正進入用戶市場,還需要支付環境的支持,而這恰恰是ApplePay所面臨的第一大挑戰,由此與銀聯的合作僅僅是ApplePay進入中國市場,打開中國市場大門的第一步。而下一步,蘋果需要著力推動銀聯在支付環境上對其的支持。
從技術上來看,蘋果的NFC支付不同于掃碼支付,擁有NFC接收功能的POS機是ApplePay支付手段的必要一環。這就需要推動銀聯對現有的POS進行改造,使其擁有NFC的接收功能。但據記者了解,目前銀聯方面改造一臺符合銀聯閃付標準的POS機需要300~500元的成本。要想讓余下的1000萬臺POS機全部完成改造,總的投入大概在30~50億元之間。
三星SamsungPay的相關負責人就告訴記者:“我們深入探究此前各家公司未能在移動近場支付打開局面的原因,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商戶的覆蓋難以快速擴大,這同時也是用戶考慮使用移動支付的重要因素。因此,三星采取了雙軌并進的近場支付技術,即除了一般理解的NFC(近場通信)技術外,再疊加MST(磁信號安全傳輸)技術。后者可以透過POS機的磁信號讀取傳送一次性的支付標記(Token),達到高度安全的交易。”
“正是這種雙軌制的技術架構,幫助三星SamsungPay在無須商戶POS機進行改造的前提下,就可以在絕大多數的商戶內輕松使用,店員省去了學習新操作方式的麻煩。同時給予用戶更廣泛的使用場景和更好的使用體驗。”上述三星SamsungPay相關負責人說。
按照蘋果對ApplePay的定位,安全是其超越現有其他移動支付系統的最大優勢。作為ApplePay在華的合作伙伴之一,中信銀行表示:“安全性和私密性是ApplePay的核心所在。添加信用卡或借記卡時,實際的卡號既不存儲在設備上,也不存儲在Apple的服務器上。系統會分配一個唯一的DeviceAccountNumber設備賬號,對該賬號進行加密,并以安全的方式將其存儲在設備上的SecureElement安全芯片中。每次交易都使用一次性的唯一動態安全碼進行授權。”
但是,過分強調安全的優勢卻正在為蘋果進入中國之初設置了障礙,在國內現有的擁有閃付功能的POS機覆蓋的店鋪中,熟悉使用閃付功能的收銀員卻寥寥無幾。很多收銀員只會操作磁條卡消費功能,卻并不懂得怎么使用芯片卡插卡支付,對閃付功能也會一臉茫然。
不僅如此,現有支付環境的障礙會進一步帶來用戶使用習慣上的壓力。三星SamsungPay相關負責人就告訴記者:“以中國的市場為例,NFCPOS機的占有率僅達到市場的三分之一,雖然各方都在努力提高這一比率,但是因為覆蓋不夠完善,用戶在日常使用時還要考慮店家是否支持,用起來就比較難養成習慣。”
“畢竟排隊付款時,有交易速度的心理壓力,也有怕嘗試錯誤被其他用戶和店員訕笑的心理壓力。在這雙重壓力之下,消費者很難從容地拿出手機嘗試性地找尋判斷這臺POS機是否支持NFC,以及NFC信號感應區的位置。”上述三星SamsungPay相關負責人表示。
ApplePay第二大挑戰:用戶習慣
此外,用戶習慣是ApplePay難以逾越的一個重要挑戰。而這一挑戰的幕后,則是阿里的支付寶和騰訊的微信財付通通過巨額補貼形成了用戶沉淀和用戶習慣。最早,阿里的支付寶為網絡購物用戶提供的資金安全保障以及退換貨的便利,以此切入獲得了大量的用戶。
據支付領域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微信能在支付寶的一統江山之下分一杯羹,除了微信本身在通訊便利性上對用戶的強大黏性之外,也與微信支付設計比支付寶更方便有關,在線上支付時,支付寶需要兩步,而微信則可以一步完成。”
除了領先一步,在使用便利性上獲得了消費者的心理認知之外,為形成用戶的良好使用習慣,在過去一年,支付寶和微信財付通都對用戶給予了巨額補貼。比如團購送餐、停車、酒店門票、便利店超市購物,以此培養了大量用戶。
在這些巨額投入背后,是支付寶和微信財付通對于用戶習慣重要性的戰略性認知,而蘋果能否挑戰這些用戶補貼所形成的用戶習慣則是一個未知數。
來看一個蘋果的ApplePay支付的便利性與支付寶和微信財付通的區別:“消費者A在商店里拿了一瓶礦泉水,準備付賬。收銀員掃描過東西之后,這時刷卡機上方感應區的藍光亮了起來。A拿出iPhone,把大拇指放在Home鍵上。這時候把iPhone靠近感應區,手機屏幕上立刻顯示出Passbook中我的Chase銀行卡。然后只聽‘嘀’的一聲,交易就這么完成了。”
不難看出,這里有兩到三個步驟,首先將大拇指放在Home鍵上,然后把iPhone靠近感應區,之后銀行卡自動刷卡。顯然,這個感應區的敏銳度是考驗用戶習慣的重要因素。同時,傳統的收銀員是否會讓顧客繼續簽字也會影響到用戶的使用習慣,因為一旦加上簽字程序,便利性就會大打折扣。
在此前的公開報道中,可以看到蘋果從信用卡公司向零售商收取的2%手續費中提取0.15%。例如,消費者在塔吉特百貨(Target)購買售價20美元的攪拌機,VISA卡要向塔吉特收取0.4美元的手續費,如果通過蘋果ApplePay進行支付,蘋果要從這0.4美元中收取0.06美元。如果是通過ApplePay使用借記卡消費,蘋果則收取0.05美元的手續費。
對于蘋果與中國國內各大銀行達成的合作中,目前記者未能詳細獲知這筆手續費的高低,但有內部人士透露:“手續費是蘋果ApplePay收入模式的基礎,正是通過這些手續費,ApplePay才能獲得自己的運營收入。”
不過,在挑戰既有的用戶習慣方面,作為硬件出身的SamsungPay和ApplePay就站在了同一戰壕中。SamsungPay相關負責人在談到與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的差異化優勢表示:“SamsungPay不是移動支付服務或支付工具,它不介入交易也不提供資金流或信息流,所以它與微信支付或支付寶不同。SamsungPay是一個移動支付應用或平臺,透過與手機特性的完美結合,它可以承載用戶的支付工具如銀行卡,給用戶帶來優質的支付體驗。”
ApplePay的第三大挑戰:電商平臺的潛在排斥
移動支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市場。2017年全球移動支付的金額將突破1萬億美元,強大的數據意味著今后幾年全球移動支付業務將迎來爆發式增長,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移動支付市場,但進入者的目標卻完全不同,這也為ApplePay埋下了潛在的挑戰。
來看一下ApplePay在美國的情況,事實上在過去一年,ApplePay在美國、英國對于商家的落地也并非一帆風順。公開信息顯示,“以美國為例,參加蘋果公司這一ApplePay服務計劃的包括花旗集團、美國銀行等美國大型銀行,以及萬事達、Visa和美國運通等信用卡公司。不過對于商家來說,盡管蘋果宣布其零售業合作方包括梅西百貨和麥當勞,美國部分大型的零售商還是沒有出現在清單中。而這些大型零售商可能更傾向于形成自身的移動支付系統。”
以MCX(59家零售商組成的聯盟,包括沃爾瑪等成員)的CurrentC移動支付平臺為例,其便是一款由主流零售商開發的移動錢包,他們想要加強對支付、移動品牌和移動消費者體驗的控制;他們想要保留更多消費者數據,而不是讓給技術公司。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廖理就表示:“美國很多零售機構申請第三方支付的牌照,并非是要進入金融或銀行領域,而是因為支付與零售產業密切相關。”
無獨有偶,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也做出過同樣表示。“對于很多國外的零售機構來說,他們布局第三方支付,更多的是看重支付大數據對于零售產業的戰略意義。”
由此,蘋果的ApplePay在國內能否獲得更多的商家及零售機構的支持也成為了一個未知數。因為從國內目前比較大的電商平臺來看,無論是蘇寧,還是京東,抑或國美,都在支付領域有自己的布局,ApplePay能否分一杯羹,或者尋找到雙方共同的利益基點,仍然需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