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劉錕)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固定寬帶和移動流量平均資費水平下降幅度分別超過50%和39%。始于2015年4月的“提速降費”已超出當初30%的目標預期。然而,光鮮數字背后卻沒能迎來消費者掌聲。業內人士直言三大運營商降費“干貨”不多。
多數用戶對降費沒感覺
去年4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的指導意見》。緊接著三大運營商在5月集體推出提速降費計劃。工信部明確目標,今年底流量、寬帶資費下降30%;地級以上城區80%以上家庭要具備百兆光纖接入能力。4G基站建成超過130萬個,實現鄉鎮以上地區4G網絡全面覆蓋。
自“提速降費”目標明確,運營商們從4G 網絡提速、有線寬帶免費升級,到取消漫游費、單月流量不清零等等,一系列舉措先后推出。在此期間,工信部也多次公開“督戰”,要求今年底前務必完成降費目標。在運營商看來,這次提速降費力度可謂空前,對經營業績也形成較大壓力。聯通就在三季報中表示,“流量單月不清零”相關措施對公司第四季收入及盈利帶來影響。電信和移動方面也稱,手機流量當月不清零等升級服務,對公司收入和利潤造成一定程度負面影響。
只是消費者卻不買賬。人民網一項調查顯示,超過90%的用戶對提速降費“沒感覺”,這顯示出當前提速降費與用戶心理預期還有較大差距。
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秘書長鄒學勇表示,今年運營商提速降費更多是完成主管部門交給的“任務”。不少措施比如“夜間免費流量贈送”等并不符合用戶真正需求。從這一點來說,運營商提速降費遠沒有完成。
民資倒逼資費繼續下調
工信部表示,明年提速降費仍是重要工作,具體目標是基本實現所有設區城市光纖網絡全覆蓋,20M以上高速寬帶用戶比例超過50%。
對于具體的降費空間,鄒學勇認為再下三成較為合理,而這三成應該是實實在在的“干貨”。比如,現在流量資費為1G/50元,下降三成后應為1G/35元。同時,促進電信市場開放和市場結構均衡發展,通過市場競爭實現提速降費,應成為主流手段。民營資本倒逼降費,將是最大動力。
本月底,虛擬運營商兩年期試點正式結束,2016年將全面放開,在目前42張牌照基礎上還將發放更多牌照。根據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統計的數據,截至去年12月,中國虛擬運營商的用戶規模為1850萬,與兩年前發牌時預估的2000萬用戶數相比,基本達標。截至去年年底,工信部已下發100多張民營寬帶牌照。鄒學勇認為,引入民營資本,對整個通信行業自身業務模式將帶來重大改變,民營企業通過自身個性化應用滿足用戶需求同時,還可將通信業的收益方式通過其他收費進行貼補,以倒逼三大運營商繼續提速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