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對于金融體系最基礎的一環:賬戶,央行終于擲地有聲地做出系統性改變和規劃,個人銀行賬戶分類體系浮出水面。
近日,央行正式下發《關于改進個人銀行賬戶服務,加強賬戶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規定銀行建立賬戶分類管理機制。
在賬戶功能分級基礎之上,在更多業內人士看來,賬戶開立渠道的拓展和分級將對未來商業銀行、直銷銀行以及互聯網銀行有更大的影響。
互聯網時代引領的多層次場景支付帶來了支付方式以及支付需求的多元化,由此人們對于支付賬戶的便捷和安全的需求程度也不盡相同。此次個人銀行賬戶分級管理,一方面讓央行在再次強調全功能類賬戶實名制原則的基礎上,做了渠道變通;另一方面,則給予直銷銀行以及互聯網銀行新的發展空間;此外,將曾經游離在監管之外的Ⅱ類戶、Ⅲ類戶重新納入監管體系,提高監管效率。
賬戶類別創新
先來看看這三類賬戶,從《通知》具體內容可以發現,賬戶分類監管更多改變的是渠道,而非驗證方式,因此從更大意義上來說,是遠程開戶時代的來臨,而非刷臉時代的到來。而隨著渠道變革,應運而生的將是銀行對IT設備以及流程的再造。
遠程開戶并非首次正式出現,此前央行在“一南一北”已經分別選擇了一家銀行做遠程開戶的試點銀行,以測試該類賬戶開通方式的安全性。“南方選擇的是東莞農村商業銀行。”北京騰云天下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金融行業專家鮑忠鐵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Ⅰ類戶作為標準銀行賬戶,在開戶流程中已經明確可以加入遠程視頻柜員機(VTM)和智能柜員機等實體自助渠道的流程。
Ⅱ類戶更大意義上被看作是給直銷銀行的賬戶。目前,不少銀行如火如荼地推廣直銷銀行,但受制于賬戶級別限制,直銷銀行更多需要遵循“錢從哪來再回哪去”的原則,主要承擔存款和理財兩大功能,但是作為銀行賬戶體系的一部分,支付是基本功能,如今這一功能終于被嵌入直銷銀行賬戶中。央行雖然給出每天10000元的賬戶額度上限,但對于未來場景支付仍然給予了足夠的想象空間。
Ⅲ類戶,其實是曾經的電子賬戶。2014年3月,央行下發《關于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開立個人人民幣電子賬戶的通知》(討論稿),開始對電子賬戶以及遠程開立賬戶的規定松綁,對電子賬戶試行強弱化分級管理,其中弱實名電子賬戶無需柜臺見面認證,只要核實本人身份并綁定同名銀行結算賬戶以及實名制即可開立。此次《通知》下發后,電子賬戶被明確劃分至Ⅲ類戶。
細看這三類賬戶的開戶方式可以發現,利用遠程開戶的方式已被坐實,但是距離刷臉時代,尚有很長的技術認證道路要走。實名制賬戶依舊是銀行賬戶體系的根本和基礎。銀行賬戶實名制的核心包括核驗開戶申請人提供身份證件的有效性、開戶申請人與身份證件的一致性和開戶申請人的真實開戶意愿三方面。
直銷銀行拓展支付功能
近年來,銀行紛紛加快創新步伐、變革開戶方式,有的銀行推出了直銷銀行業務,支持客戶依托互聯網開立具有特定功能的銀行賬戶辦理相關業務,賬戶資金均只能在綁定的同戶名銀行賬戶間封閉運行,功能僅限于存款、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等;有的嘗試探索依托自助機具和電子渠道開立銀行賬戶,為存款人提供限定功能的服務。
“對于直銷銀行的利好之一,就是開通直銷銀行賬戶的客戶如有金融高消費的需求,那么直銷銀行可以賺取到渠道費。”鮑忠鐵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從目前直銷銀行整體運營情況可以發現,尚處于非盈利狀態。
而此次央行新規進一步拓展了直銷銀行現有功能,支持存款人通過Ⅱ類戶辦理單日10000元以內的消費和公用事業繳費支付,極大拓展了直銷銀行的支付場景。“未來移動金融可以做的事,直銷銀行都可以做。”鮑忠鐵說。
直銷銀行迎來重大利好的同時,更多被首先推至臺前的網絡銀行似乎并沒有感到太多興奮。賬戶分級管理,并不代表網絡銀行的遠程開戶是被允許的。央行明確指出,支持有條件的銀行將生物特征識別技術應用于開立個人銀行賬戶,將其作為核驗存款人身份信息的輔助手段,這代表著無網點的網絡銀行最大掣肘依舊存在。
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銀行利用生物特征識別技術能否有效核驗存款人身份信息、確保落實銀行賬戶實名制,是生物特征識別技術應用于開立銀行賬戶的關鍵。目前,我國尚無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的基礎標準,也沒有應用于金融領域的國家或行業標準。
商業銀行成本上升
除了直銷銀行業務擴容,此前由Ⅲ類戶的前身沉淀在不同類別卡片里的沉淀資金未來將“納入”銀行體系,引導資金回流至銀行賬戶體系,實現有效監管。
舉個例子,假設公交卡平均每人賬戶余額為100元,上海地鐵平均每天客流量為1000萬人,那么沉淀在地鐵公司交通卡的資金即有10億元。如今,用戶不再需要將過多資金存入預付卡中,而是通過銀行電子芯片中分立的Ⅲ類戶或直接使用具有刷卡功能的銀行卡即可進入地鐵乘車,同時地鐵公司同步記錄當天通過銀行Ⅲ類戶扣款的流水和金額。
華泰證券首席分析師羅毅表示,目前,網上第三方支付平臺開立的預付款賬戶可轉賬、繳費、投資理財等,已經具備一般銀行賬戶的大多數功能。但是該類賬戶游離在賬戶監管體系之外,無法實現有效的金融監管。而支付機構風險控制體系和監管制度還不夠完善,若出現極端風險事件,將對金融體系造成負面影響。此次賬戶分類規定,將提升網絡開立的銀行賬戶的吸引力,引導資金從第三方支付平臺回流進銀行賬戶體系,改進支付系統的監管效率。
但是,可以發現,在央行對個人銀行賬戶監管進一步加強的同時,監管成本也隨之上升。與賬戶分級并行的是,未來銀行的IT系統以及審核方式都將發生巨大改變。
“銀行的結算系統、風控系統以及報表等都將發生改動,從該角度出發,商業銀行的整體成本是上升的。”鮑忠鐵表示,目前央行監管僅停留在Ⅰ類戶上,未來Ⅱ類戶和Ⅲ類戶是否要遵循Ⅰ類戶的監管方式有待考察。
對于過去的監管空白點,即Ⅱ類戶和Ⅲ類戶在商業銀行財務報表中并不算負債,如今正式納入負債之中。過去僅用于購買理財產品的銀行賬戶,如今需要搭建新的賬戶體系,便于商業銀行及央行層面掌握賬戶明細,這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都會增加相應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