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亞倫
12月21日,金立在東莞工業園發布超級續航品類新機M5 Plus,金立董事長劉立榮接受了專訪時稱,不存在純粹的運營商品牌,也不存在純粹的線上品牌,全球開放市場決定品牌生存。
手機品牌的生存困局
2015年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最為慘烈的一年,如何在這片血海中生存下來想必已經成為擺在手機廠商們面前的首要問題。
“在接下來的2—3年內,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手機行業不會只存在2個品牌,也不會存在20個品牌,在我看來手機行業全球6—10個品牌。”金立董事長劉立榮表示,未來不存在純粹的運營商品牌,不存在純粹的線上品牌,也不存在區域性品牌,全球化、開放市場才能決定品牌生存。另外,缺乏靈魂人物的手機企業同樣無法生存。
談及近期接連的手機供應商倒閉事件,劉立榮認為,手機行業品牌會越來越少,但是產品會越來越集中,品牌的規模會越來越大。而作為一個品牌來講,合作的供應商不可能五六家,因為交易成本太高,兩三家就差不多了。所以上游的集中是必然的,這種倒閉會越來越多。
印度成為全球化重點市場
隨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增速放緩,越來越多的國產手機品牌將海外手機市場拓展作為重中之重。而金立自2010年開始,便開始布局海外市場。數據顯示,2014年金立全球出貨量2800萬臺、海外約占55%,而僅印度市場就賣出400萬臺。
2015年,金立的全球出貨量達到了3000萬臺,目前在生產的機型有F103,金鋼、S6、M5和M5 Plus,從六七月份開始,呈現出了向重點機型跑量的局面。
“2016年,海外市場1600萬臺保底,爭取突破2000萬臺。”對于2016年國際市場的銷量,金立董事長劉立榮滿懷期望。
作為海外市場的負責人,金立總裁盧偉冰表示,未來海外市場將會重點布局印度和尼日利亞市場。“我們認為在未來格局里,這三個市場(中國、印度、非洲)將占據全球50%的市場份額。”
盧偉冰還強調,海外市場受匯率等因素影響較大,例如尼日利亞市場兌美元匯率就經歷了“過山車”行情,而印度市場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匯率波動,因此,若是來年印度市場匯率穩定,手機銷量達到預期,那么金立海外市場的銷量則能夠達到2000萬臺。
據盧偉冰介紹,目前印度市場市場容量大約是2.5億臺左右,智能機和功能機各占一半。其中,三星占35%,本土品牌占45%,蘋果、索尼和LG占10%,剩下的10%就屬于中國手機品牌。
“從消費力來講,印度跟中國相比差很多。我們看到,iPhone 6s發布之后在中國創造單月700到800萬臺的銷量,而在印度大約是10萬臺量級。”盧偉冰認為,這對中國品牌反而是一個好機會,物美價廉的中國智能手機品牌符合印度市場的消費力,預計明年中國品牌能在印度搶占約20%的市場。
始終堅持全球開放市場
國內手機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渠道之爭已經從過去單一渠道向全渠道競爭蔓延。
對于明年的市場規劃,劉立榮強調,金立線下仍堅持開放市場,線上策略是作為品牌產品推廣傳播的陣地。
“不存在純粹的運營商品牌,也不存在純粹的線上品牌,全球開放市場決定品牌生存。”劉立榮表示,前兩年被電商搞的云里霧里,但是現在行業一致意見是未來一定屬于開放市場。
在劉立榮看來,開放渠道已經成為手機廠商的競爭壁壘。“現在的線上品牌很危險,因為線上品牌是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也許你這個月能賣200萬,下個月就可能只賣10萬臺,但開放市場不一樣,它是一個體系能力的積累過程。”
盧偉冰也表示,手機廠商如果沒有開放渠道,品牌非常難以支撐,尤其是品牌溢價,品牌溢價建立不起來,規模反過來也會受影響。在海外戰略方面,金立同樣定位于開放市場。“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講,中國和印度沒有本質的區別。”盧偉冰表示,印度也是一個完全以開放市場為主導的市場,這也是金立一直堅持重點拓展印度市場的原因。
“在全球市場之內堅定做好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堅決做好線下渠道以及建立品牌,在這樣一個基礎上追求規模的壯大。”盧偉冰表示,未來沒有規模很難生存,這也是手機行業一個非常大的特點。目前,金立在印度已經有一萬名員工,而尼日利亞則已經有1000名員工。
在智能機時代,金立已經走過不少彎路。從最開始希望金立品牌時尚化、年輕化,到從去年下半年度開始,重新明確金立的商務定位,金立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此外,劉立榮還透露,金立明年將會推出“超級續航+”,它以“超級續航”為基礎,至于“加什么”并未具體說明,但已經做好準備。
更多有態度內容請下載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