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響鈴
摘要: 這樣一個增量市場并不是人人都能拿到一塊香饃饃,太多企業吃到的都是苦頭。這冰火兩重天的社區共享經濟仍有面臨著諸多必須面對的坑,只有真正在關鍵環節做好了選擇才可能找到成功的出路。
是破壞也是革新的社區共享經濟,還有幾道坎要過?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聯網慣行的免費牌和低價牌逐漸失靈,就在同時中產階級成為了消費主力軍。
據國家統計局界定,我國城市中等收入群體的年家庭收入標準為6萬元-50萬元,并預測到2020年,城市中等收入家庭將占全部家庭收入的45%。再加上移動互聯網的加速滲透,個人生活服務行業在供需兩端變革的共振效應下表現出巨大的增長彈性,共享經濟開始滲透到理發、寵物、養老、美甲、烹飪、洗衣、家政等更加細分的生活服務領域,于是各類以社區為中心的共享經濟模式遍地開花。
比如不久前e袋洗推出了母品牌“小e管家”,打造鄰里互助共享服務綜合平臺,向中國社區家庭提供包括小e管洗、小e管飯、小e管遛(寵物)、小e管修、小e管玩、小e管送等日常生活服務,小e管家還聯合正和島投資、京東金融等成立Share VC(共享基金),第一期募集1億人民幣資金,專門投資可接入平臺的社區共享經濟項目。
還有天使輪獲得800 萬元的讓鄰居教你開車的 “好好學車”、鄰居幫你寄養寵物的 “寵物幫”(領投近千萬元 Pre-A 輪)、社區醫生幫你照顧老人的 “陪爸媽”(千萬元)、主打月嫂、保姆和育兒嫂服務的 “無憂保姆”(領投 2000 萬元 A 輪)以及做上門產后恢復的 “奶牛媽媽”,一年獲得百萬用戶,完成4輪融資“回家吃飯“等等,他們都算是順風順水。
另一邊身邊家政、微洗衣和邦家政PH+等同樣專注于社區市場的共享平臺在2014年先后折戟沉沙,這可謂“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社區共享經濟未來路在何方。
是破壞也是革新的社區共享經濟
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共享經濟本身的核心便是在供需不平衡的市場中,擴大原本不充足的供給并實現優化資源配置;或者通過擴大優質供給,刺激消費升級新需求。
于是我們看到在消費品市場中,共享經濟表現為物品擁有權被使用權替代,比如現在不一定需要買車,用滴滴快的就能實現輕松出行,這實質是將相對標準的供應物品(或者說庫存),將其使用權按需分割成不同時間段,從而分別共享給不同且有需求的用戶。而在社區服務中,共享經濟表現出來的優勢則是實現獨特內容(或服務)共享、趨于零邊際成本、滿足長尾需求、增加人文關懷等,相對于原有社區服務業,它的革新意義更遠不止這些。
首先,它在長尾需求中實現了目標人群差異化。
關于用戶,我們可以先看下成熟地區的,據統計截至2014年,美國、英國、加拿大三大共享經濟國際分別已有1.2億、3300萬和1400萬人口參與共享經濟。而在中國根據近日《中國互聯網20年發展報告》的數據:預計到2015年末,互聯網普及率將達到50.4%,網民規模將達到6.9億,固定寬帶用戶數將超過2.1億戶,也就是這些人隨時可能參與到社區共享經濟中來,尤其是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無孔不入地深入社會地各個層面,我們的生活節奏愈來愈快。
從感情到日常生活,“快餐式”似乎已經代表了一切,人情味開始成了稀缺品,而人們的時間開始變得越來越值錢,中產階級更加愿意來錢換時間換品質生活,于是洗衣、家政、美業、烹飪、養老等都可以在e袋洗、58到家、吃吃飯、家政阿姨、河貍家等共享平臺下單來滿足個人或家庭需求。這些需求極具個性化且分散,是典型的長尾分布,這讓原有的只滿足共性用戶需求的平臺既看不上也看不懂,反而成為了中小創業者成長的機會。
而這些長尾需求的背后卻是注重品質與人情味的優質消費群體,也是消費升級的主要動力源泉。他們遠不只是希望在質量和營養上得有保證,而是希望建立一個更加私密溫馨的家庭空間,或三五好友或社區鄰里或家人老少,建立人與人之間新型的關系跟情感,讓生活更富有趣味和人情味兒。這部分人不太在意價格與實惠,而關心情感傳遞,注重生活品質,更加在意生活態度、價值觀是否一致。他們需要的生活空間是一種價值空間,需要環境、語境乃至情景與之匹配,他們有閑情、有閑錢、有品味、可以自由追求想要的生活。
其次,屬地化就業實現最佳人力資源配置。
關于就業,我們同樣先看下美國,從Boomberg(彭博)給出的數據,截止到2015年6月,18-34歲是美國共享經濟主要參與者,接近70%,共享型經濟促使勞動參與者的年齡組成偏向年輕化的同時也大大的擴大了勞動就業的年齡范圍。
作為社區服務,人力一直是最大的成本之一,而社區共享經濟模式下的新型平臺則改變了這一狀態,尤其是在中國社區和家庭用戶的需求和服務一直是供給不足、質量也參差不齊的大背景下。
這一方面是因為受計劃生育等政策影響,我國人口結構中40歲以上的人群已經超過54%,能夠提供生活服務的新生代勞動力存在嚴重缺口;另一方面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屬地化就業,異地就業的年輕人逐年減少,外地勞工稀缺成為所有服務型企業的共同挑戰。另外,一二線城市由于專業化和工作強度提升,家庭用戶對社區生活服務的數量和質量要求進一步提升,30%以上服務存在供應缺口。
而社區共享經濟模式的平臺則充分利用了當地的閑散人群,比如專職太太(部分還有特別技能)、退休人員、愛跳廣場舞的大媽大爺、獨立手藝人等等,他們時間充足,熟悉社區,有交際需求,也相對不太在乎個人收入。這種屬地化就業模式不但改變了單純依賴異地就業,招聘外地年輕人的模式,降低了人力成本,也通過靈活的薪酬降低勞動失業率,實現了人力優化配置。而且有利于提高用戶滿意度,這恰好形成了社區服務的成功核心。
再次,它提升了人的價值和時間,實現了社區社交本質。
這是一群經過精選的、追求精致生活的、對一切保持敏感的的社會精英群體,也是企業服務中的稀缺資源,是很多品類的主力和先鋒人群,同時也是新產品/新服務率先體驗者。他們愿意嘗鮮,追求潮流并引領潮流,樂意接受新型的社區服務模式;他們追求審美,卻不是大眾層面僅僅追求的“顏值”,他們把大眾眼里 “符號”看成是“生活方式”和“配套”,例如私廚;而且他們在社區生活中長期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亟需走出去加強鄰里關系,想想我們有多少人多久不知道隔壁家鄰居住的是誰,這與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的基本需求相悖。
而社區共享經濟則打破了社區鄰居與鄰居之間的社交隔膜,幫助鄰居間在相對空閑的時間內實現連接,滿足各自的社交欲望。最典型的是社區烹飪,“e家e味”“回家吃飯”“小e管飯”等通過組織社區熱愛生活的美食達人們利用空閑時間和廚房資源分享美食手藝,向周邊居民、白領等上班族提供私廚美食。
有數據顯示,O2O最大的問題是限制了人的價值和時間,未來服務供應來自鄰里的將占據80%,余下20%服務由專業保姆等服務人員完成。而一旦社區的社交能力被釋放,鄰里之間的情感交流與經濟受益將會同步被推動,國外類似私廚平臺Munchery的興起則較為鮮活地表明了其商業價值。
總之,社區共享經濟在充分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和自由化的社會需求后,在社區服務內又實現了更節約的時間、更優化的資源配置、更靈活的就業,這是對原來行業的“打破”,也是對行業價值的提升。
社區共享,還有些必須過的坎
然而,這樣一個增量市場并不是人人都能拿到一塊香饃饃,太多企業吃到的都是苦頭。這冰火兩重天的社區共享經濟仍有面臨著諸多必須面對的坑,只有真正在關鍵環節做好了選擇才可能找到成功的出路。
一是規模化與低頻次的取舍。
作為社區服務業態,一方面需要追求規模化覆蓋,提升利潤率,而另一方面部分項目和細分市場本身不具備高頻消費屬性,如:美發、保潔等等,這從美發融資情況就可看出,美發基本沒有融資,側面說明投資人對此市場并不看好。因為即便是能做到上門美發,一年也不會有幾次,如此低頻且單筆消費不高的生意,實在難以支撐平臺發展。還有部分項目缺乏消費場景,現有線下消費模式本已覆蓋且極易替代,比如社區購物、美甲、地板打蠟等等,在與傳統門店爭搶客源的同時,還要想方設法提高用戶的消費頻次及單筆交易額,實在是難上加難。
另外,因為中國社區發展程度差異化較大,單個社區用戶規模大小不一且幾乎各成獨立市場,受限于地理位置,就可能導致單個社區市場出現或市場飽和或需求枯竭的情況,從而使得區域市場質量良莠不濟,而所有服務類的關鍵就在于流量,這對專注于細分領域的平臺來說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用戶數量規模和變現能力做好取舍,而大多數企業經常在大和好、長期和短期、多和優之間的選擇上走錯了道,在低頻高價值和高頻低價值選錯了路。殊不知,社區共享經濟不是單點爆破,而需要線性積累。這和傳統的要求海量、快速轉化的商業模式邏輯相悖,社區共享經濟更在意用戶質量而非受眾的數量,企業都需要適應從規模到質量的轉變。
二是標準化與個性化的博弈。
社區服務行業不像Uber,Airbnb,他們作為共享經濟提供的服務——載人和住宿都是標準化的,并且都是高頻需求服務,所以易做到規模化,但社區服務行業多是難以標準化的,比如美業、餐飲多是眾口難調,作為平臺極可能面臨“兩頭難伺候”,出力不討好。
其實社區共享經濟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個性化,服務人員因為技能、經驗、素養的不同就可能導致提供的服務不一樣,消費者的多樣化和自由化就使得需求的個性化。同一道菜不同廚司做出來味道不一樣,不同人吃,咸蛋感覺也不一樣。
而且因為只是社區市場,如果基數不大,就可能導致個別用戶的個別需求得不到滿足,比如某天你著急需要一個電鋸,但在社區租賃類平臺上附近區域可能沒有,有的區域又太遠成本就變高,而有些東西不需要的時候明明有,真正需要的時候卻找不到。所以作為一項商業活動,社區共享經濟模式在標準化求規模的同時卻要滿足零散多樣非自動化非規模化的的個性化需求,就讓這筆生意風險大大增加。
三是服務體驗要求與評價體系失效的尷尬。
社區共享經濟難以做到完全商業化還有一個原因便是缺少有效的評價體系,這一方面,是因為交易雙方可能是鄰居熟人,生活圈基本相同,低頭不見抬頭見,因為面子問題難以客觀給出評價,最多服務不滿意,不作評價,如果過得去,就直接五星好評,從而導致這樣的評價體系失去參考價值。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多數社區產品或服務本身無標準性,比如如果被動購買到不太滿意的產品和服務,他說好看好吃,你說不好看不好吃,誰說了都不算,而且還受到社區社交誠信基礎等因素的影響。
但如果沒有效的用戶評價機制,一旦用戶大量涌入就可能導致服務水平和用戶質量的下滑,從而影響用戶體驗,最后劣幣驅除良幣。所以社區共享經濟絕非只是并簡單的上門服務以及信息移動化,而是品質和服務的完全升級,其中就需要透明客觀的評價體系做支撐。
總之,當更富裕、更精明、更個性、更趨于成熟的中產階級成為主流、價格不再是購買決策的核心決定因素,人情味變得更加“值錢”。我們需要在這個個性張揚的時代,消費者碎片化的時代,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解構消費者。當共享經濟快速滲透到交通出行、生活服務、消費品、空間、物流、娛樂、教育等各個領域,社區共享經濟仍然需要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