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到18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舉辦。在其中的互聯網金融論壇上,泰然金融董事長潘寶鋒出現在了演講嘉賓名單上,這是一個新面孔,此前這家企業極少在媒體露面,因此也引來了不少好奇。
查閱資料顯示,泰然金融董事長潘寶鋒早前為實業出身,入行互聯網金融短短3年。然而,泰然金融的大數據和云計算能力卻在業界小有成就,并由此成為本屆大會的座上賓。從實業到金融之間的轉型如何達成,這家公司又有何突出之處,記者帶著疑問采訪了這位互聯網大會新面孔——潘寶鋒。
掘金家庭理財
“我自己曾經也是企業主,所以我更能體會國內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窘境。”潘寶鋒回憶:“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出口就不行了,緊接著政府出臺了四萬億財政刺激計劃,表面上看經濟刺激起來了,但實際上外部需求是實實在在減少的。很多企業依然通過信貸擴大規模,但盈利越來越難了,我身邊許多的實業都難以為繼,這個時候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困境,也意識到了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商業契機”。
入局互聯網金融,泰然的構想是,線上向綜合新金融服務商深耕,線下往財富管理企業轉型,并以金融控股完成集團的頂層建設。
時下,互聯網金融概念中P2P最為火爆,潘寶鋒則認為市場對“P2P”這個詞眼的認識太過局限。“P2P最早的定義是個人對個人借款,但是我覺得,其實P2P是一種投融資方式。”潘寶鋒認為,第一個P原指的個人投資應是一個更綜合性的概念,“不光是一個債權行為,也可以投基金、股權、保險、券商類產品等等,另外一端的P同樣不光是個人,小微企業也可以包含進去,這樣就形成一個投融資閉環。”基于對 P2P概念的全新理解,泰然金融在謀劃往互聯網理財轉型,潘寶鋒也看到未來財富管理的機會。“把P2P兩端拆開,實際上,投資跟理財本就應該分開,這面向的是兩類不同人群。中國未來的家庭理財是一個真正的黃金行業,甚至會像房地產那樣成為剛需,我對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都非常看好,這其中,互聯網金融的地位有可能超過銀行。”潘寶鋒稱。
“P2P是一種投融資方式”打破了原有對于P2P行業狹隘的理解,也打開了更多創新的業務模式和通道,支撐起泰然金融的整體金融布局與框架。與此對應,泰然金融的目標是成為一個“互聯網一站式家庭理財服務供應商”。圍繞于此,泰然金融立體布局,投資理財、資產管理、大數據、云計算、保險、私募股權、項目融資,全面開花。
試水“數據機器人”
在本次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潘寶鋒受邀參加互聯網金融分論壇,對他來說,參加這次論壇最想暢談的議題在于“金融大數據化”。
“金融的核心是風險控制,做互聯網金融,最大的難題也是風險控制。大數據建設,將成為互聯網金融實現風險控制的重要手段。”潘寶鋒表示,小微企業之所以在銀行無法接受到應有的金融服務,就是因為缺乏能夠證明其運營能力的“證物”。“它可能既沒有房產、也沒有抵押物,更談不上有完善的財務報表,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很多人將大數據征信看做是其中關鍵。”不過,在潘寶鋒看來,現在雖然互聯網金融企業都談大數據征信,但真正的大數據絕不停留在互聯網上。“大數據應該超出互聯網,以‘物聯網”為基礎,如此才能還原企業和個人數據的真實性。”
據其介紹,泰然金融目前正在實驗用“數據機器人”收集企業數據,希望能夠降低成本并對判斷中小微企業信用有所幫助。
“我們會給小微企業安裝一套信用采集機器人,它可以實時拍攝企業工作場景,分析企業的生產情況。同時還可以接入企業的ERP系統,獲得企業的運營數據。之后,我們將企業運行狀況與企業的財務數據進行比對,從而判斷企業的真實運營狀況。”潘寶鋒指出,有了“數據機器人”之后,銀行可以通過這套系統看到企業生產的場景,同時獲得企業真實的運營報表,這樣,機構進行中小企業貸款風險控制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小微企業的普惠就會變得簡單很多。
在進行試驗的企業當中,已經有成功拿到貸款的案例。比如河北有一家生產高速公路護欄的企業,在接入泰然金融的“數據機器人”之后,已經拿到了銀行的貸款。今年泰然也與重慶市中小企業局促進會,達成全面戰略合作。目前,泰然金融的“數據機器人”正在通過重慶市的3000家中小企業進行試驗。
“我們的靈感來自工業4.0,這已經不單單是互聯網的概念,而是物聯網的概念。萬物互聯,每時每刻都可以收集數據,以后數據就是資產。”潘寶鋒說。
看好大消費領域
因為有大數據做基礎,泰然金融架構下目前根據標的屬性為投資者設計不同風險級別的產品,既有面向大眾消費者的理財產品,也有面向較高風險能力的股權、私募等產品。“我們采集的數據維度遠遠超越傳統銀行所要求的信息采集類別,所以這樣才能保證將違約和逾期控制在最低水平。” 潘寶鋒說。
對于公司的未來發展,潘寶鋒認為泰然金融要以金融服務于實體的方式最終實現產融結合。
“從大數據的觀察中,我們梳理出了一些邏輯。我們更看好大消費領域中的企業,也已經在醫藥、影視、旅游等行業中進行布局,通過產業投資進行產業整合。”而對于所投資的中小微企業,泰然金融也有自己的邏輯。“我們支持的企業分三類:第一類,通過行業數據分析、比較,篩選出來的行業前30%的企業;第二類,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方向的企業;第三類,確實有高新技術、并且沒有進行成果轉化的企業。”潘寶鋒進一步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