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攤餅”擴規模,又能“深耕”破瓶頸、出效益,誰就能贏得農村電商市場的未來
今年“雙11”,農村電商成為一大新亮點。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6億人的巨大農村消費市場,吸引力與日俱增。潛力巨大的農村市場成了商家必爭之地。
前景看好的同時,現實卻有點“骨感”。農村網絡通訊等基礎設施還比較滯后,物流配送短板明顯,網絡消費習慣培育尚需時日……一系列難題,讓很多電商企業在農村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農村,很難施展身手。
不發揮先發優勢,快速增點擴面,容易在農村電商市場角逐中落伍,犯戰略性錯誤。可一味“攤大餅”,長期貼錢,也不是長久之計。下鄉電商企業很糾結。
于是,為了改善日子,一些電商企業選擇性經營,對價差比較高的工業品下鄉,熱情很高,投入很大;對農民在很大程度上更在意的農產品進城,因為回報率低,更多只是象征性地做點“招牌工程”。
另有一些企業熱衷于快速“跑馬圈地”,個別企業不惜以小聰明小伎倆吸引眼球,以人海戰術外加蠱惑性語言獲取用戶。“互聯網+”時代,有了規模效應,能降低經營成本,而且還能“羊毛出在豬身上”,獲得不菲的廣告收入,占款營收等。這些企業一味想盡快“攤大餅”,對于如何讓農民得到更多方便與實惠,考慮不多,做得不夠。
從企業的角度來講,采取上述經營策略,是生存與發展所需,只要不違法違規,無可非議。然而,企業一味熱衷于掙快錢、掙熱錢,對于電商市場和電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言,并不足取。農村電商市場這塊沃土,目前更需要“深耕”,這其中,企業的作用至關重要,一些方面甚至是不可替代。
比如,盡快培養農民網絡消費與銷售習慣,是農村電商加快發展的基礎性工程。農村留守人群多,很多不懂網絡,習慣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盤活農民這一龐大的電商參與群體,當然需要政府發揮重要作用,但也需要企業積極作為。企業的鄉村推廣員、農村合伙人等明白人可以幫農民代購代銷,可以手把手地教農民怎樣網購,怎樣在網絡上推廣銷售農產品。通過讓農民切身體驗到電商帶來的實質性利好,就能更快更好地讓他們養成網絡消費與銷售習慣。
業內人士有共識,目前的農村電商市場,最缺乏的是完善的電商生態。不光是參與主體這個基礎工程,盡快補上農村物流短板等農村電商生態建設重點工程,都需要企業“深耕”。
當然,“深耕”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持續投入,需要時間和耐心。企業在商言商。從商業的角度來考量,“深耕”也不是虧本買賣。
且不說從長遠來看,農村電商市場培育好了,“大河有水小河滿”,企業“就有肉吃”。就是從短期經營來看,“深耕”也可以取得不錯的回報。不少電商企業組織在網上賣地方特色農產品,銷售量價齊增,取得了不菲的利差收入。而從戰略層面來看,誰能通過“深耕”農村電商市場,突破瓶頸,開拓出可持續的經營模式并快速復制,誰就能在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制高點。“深耕”出效益,“攤餅”擴規模,企業就能贏得農村電商市場的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9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