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1-9月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情況顯示,手機產品出口量居首位,比去年同期增長13.5%。有專家評論指出,由于國內手機市場已經趨于飽和,本土手機廠商紛紛進軍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但同時也面臨著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挑戰。
產業經濟觀察專家梁振鵬分析認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智能手機普及速度較快的國家,手機市場已經趨于飽和,但亞非拉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智能手機的普及率還很低,市場發展空間還很大,成為了手機企業瞄準的另一塊大蛋糕。
國內品牌包括小米、中興、華為、酷派、聯想以及新晉手機品牌樂視、VIVO、魅族、OPPO、金立、一加等都已經開始布局海外市場,其中華為、金立已經在印度投資建廠,華為已經得到生產牌照,金立的第一部印度本土制造手機已經在10月中旬發布。此外,聯想、酷派、小米、OPPO等企業已經向印度政府遞交了建廠提案,樂視也于日前宣布了進軍印度市場的計劃。
不過,梁振鵬進而指出,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做得并不到位,很多手機企業以抄襲和模仿為主,在很多知識產權法律嚴格的國家,這些品牌很容易觸犯當地法律。“要想真正在海外立足,國產手機廠商一定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并在手機功能、外觀設計、用戶界面等能夠控制并有自由發揮空間的領域加大創新力度。”梁振鵬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