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家口銀行在官網披露了2021年度報告,其中披露了河北幸福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幸福消費金融)的業績情況。
報告顯示,張家口銀行在幸福消費金融持股比為47.1%,2021年,該行持續經營業務產生的利潤和綜合收益總額為6374.9萬元,上一年為4240萬元。按照股東權益法計算,幸福消費金融2021年的利潤為1.35億元,2020年為9002萬元,同比增長50%。
關于業績增長情況,記者5月13日致電致函幸福消費金融,截至發稿日,尚未獲得回復。
三年持續盈利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凈利潤4958.86萬元,2018年凈利潤為-1327.54萬元,實現扭虧為盈。截至2020年12月底,幸福消費金融稅前利潤首次突破億元,實現稅前利潤1.2億元。結合此前的業績可以看出,幸福消費金融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盈利。
記者從客服處獲悉,幸福消費金融旗下共有“幸福花”“幸福買”“幸福結”“幸福幫”四款產品。幸福花是個人信用消費貸款產品,年利率10.8%-24%;幸福買是場景分期產品,服務教育、家裝建材、出行、消費升級等場景;幸福結提供信用消費貸款,合作平臺包括京東金條、分期樂、螞蟻借唄等;幸福幫是聯合貸款產品。
幸福消費金融于2017年6月獲批成立,2019年獲批增資后,注冊資本由3億元上升至6.37元。其中,張家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出資3億元,占比47.09%;神州優車股份有限公司出資2.5億元,占比39.25%;藍鯨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出資0.87億元,占比13.66%。
目前,在國內30家消費金融公司中,除捷信、中原消金和哈銀消金外,幸福消費金融凈利潤排名在第13位,位于腰部。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消金公司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擁有低成本、穩定、靈活的資金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一環。
去年8月,幸福消費金融獲得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資格,成為年內第2家、全國第15家獲批信貸資產證券化(ABS)資格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
去年3月,幸福消費金融獲準加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系統。同業拆借市場是金融機構之間進行短期資金融通的市場,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制訂的《同業拆借管理辦法》,作為非存款類銀行業金融機構,消費金融公司需要滿足至少連續兩年盈利以及其他中國人民銀行要求的條件才能獲得準入資格。
消費金融從業人士指出,目前,消費金融公司的資金來源主要由依靠股東增資、向金融機構借款、金融債、銀團貸款、信貸資產證券化、銀行間同業拆借等多類方式,也能通過與金融機構開展聯合貸款或助貸業務,獲得更多表外資金。能否擁有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是消金公司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有利于消金公司根據自身業務情況來匹配低成本的融資方式。
客戶投訴數量同比增長238%
需要指出的是,官網披露,在投訴處理方面,2021年,幸福消費金融接收到監管轉辦的客戶投訴430單,直接受理的客戶投訴數量為246個。按投訴業務類別分類:幸福花自主業務62單、平臺合作類業務614單。按投訴地區劃分,投訴數量占比前5名省份地區為:廣東9.2%、山東7.5%、河北6.5%、湖北6%、新疆5.3%。
而2020年,幸福消費金融接收到監管轉辦的客戶投訴31單,直接受理的客戶投訴數量為169個。
這意味著,2021年幸福消費金融在監管轉辦的客戶投訴單量上,同比增長1287%;在直接受理的客戶投訴量上,同比增長了45.56%。2021年,監管轉辦和直接受理客戶投訴量共676個,較2020年的200個同比增長238%。
此外,今年3月,河北銀保監局辦公室發布的關于2021年第四季度全省銀行業消費投訴【進入黑貓投訴】情況的通報顯示,幸福消費金融的投訴量居非銀行金融機構首位。具體來看,2021年第四季度,非銀行金融機構投訴量中位數為12件。其中,幸福消費金融92件,占非銀行金融機構消費投訴總量的 69.70%。
幸福消費金融投訴量已連續四個季度位居河北省非銀機構投訴量的首位。
黑貓投訴平臺顯示,從具體投訴事由來看,近兩個月的投訴中,投訴理由為多為“個人征信報告莫名出現幸福消費金融貸款”“幸福消金不更新征信”等。
有投訴人表示,本人于2022年5月1日查詢個人征信,發現一筆本人不知情的貸款,名字是河北幸福消費金融,在2021年2月11日貸出的,但本人銀行卡流水根本沒有這筆貸款記錄。
另有投訴人稱,已于2021年10月26日還清所有貸款,但截至今日打印征信報告,河北幸福消費金融顯示余額0,并不是已結清。對本人征信造成很大影響。
某銀行業分析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通常情況下,‘被貸款’問題可能出在部分消金公司違規上傳消費貸款紀錄,或者消金公司對用戶身份審核不嚴造成的,不法分子通過網絡盜取用戶的身份信息,拿去申請網絡貸款。此外,也不排除部分客戶在網上誤操作點擊獲取相關貸款額度,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誘導貸款等。”(付樂 冉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