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誠信托慈善信托工作室發布《2021年度慈善信托研究報告》(下稱《報告》),系統總結了慈善信托五周年的發展成績和特征,并對相關年度熱點問題進行了研究。
《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8月31日,全國共備案公示慈善信托633單,備案的信托財產規模34.87億元,備案區域覆蓋全國28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
另一方面,記者也注意到,過去一個年度新備案的慈善信托規模為1.88 億元,較前一年度的9.28億元大幅減少7.40億元;平均備案規模105.81萬元,較上年的414.36萬元下降74.46%。
那么,慈善信托實現進一步發展面臨哪些現實考驗?業內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對于受托人而言,主要包括如何實現慈善信托財產的保值增值和穩健運營等方面。
“此外,還需要在建立合理的慈善信托治理機制及信托事務處理的決策機制的基礎上,具備項目設計和資源整合方面的能力。”該人士進一步指出。
備案規模出現萎縮
相關數據顯示,從過去一年(2020年9月1日-2021年8月31日)來看,全國成功備案了178單慈善信托,對應慈善信托規模為1.88億元。
各年慈善信托備案規模(億元)
其中,2021年1-9月已備案完成87單,合計備案財產規模1.31億元。五年來,累計備案的慈善信托數量達到633單,財產規模34.87億元。
《報告》指出,隨著慈善信托的推廣和普及,社會大眾積極通過慈善信托參與慈善事業,過去一年規模較小的慈善信托占比進一步提高。
具體來看,在178單新備案的慈善信托中,137單規模不足100萬元,占比76.97%;34單規模在100萬元到1000萬元之間,占比19.10%;7單規模在1000萬元到1億元之間,占比3.49%。
各年度慈善信托規模區間數量分布
此外,過去一個年度沒有規模超過1億元的慈善信托備案。
除單個慈善信托的財產規模普遍較小之外,對于過去一年慈善信托發展呈現出的其他特征,《報告》指出:一方面委托人結構出現調整,從以企業為主逐步轉向以慈善機構為主,個人委托人數量也保持較快增長;另一方面受托人隊伍持續擴大,4家信托公司和2家慈善組織為首次擔任受托人。
此外,慈善信托期限分布較為平均,無固定期限慈善信托占比明顯提升;教育和扶貧仍是慈善信托最主要的慈善領域,鄉村振興慈善信托開始涌現。
規模集中度較高
從月度數量來看,慈善信托備案呈現一定的季節規律。據統計,除2020年受疫情的特殊影響外,慈善信托備案時間主要集中在三四季度,尤其以12月備案數量最為集中。
記者注意到,在過去一個年度,慈善信托受托人隊伍持續增加,數量達到各年度最高。“部分受托人在慈善信托領域表現活躍,備案數量和備案規模均快速增長。”《報告》指出。
截至2021年8月31日,累計已有88家機構擔任慈善信托的受托人,其中包括信托公司60家,慈善組織28家。
《報告》顯示,過去一個年度,共有34家信托公司和5家慈善組織擔任慈善信托受托人。其中,有4家信托公司和2家慈善組織為首次擔任受托人,分別為交銀國際信托、財信信托、國民信托、中糧信托、溫州市甌海區慈善總會和廣州悅爾公益基金會。
而從新備案慈善信托規模來看,則具有集中度較高的特點。
記者注意到,過去一個完整年度新備案慈善信托規模最大的兩家受托人為萬向信托和光大信托,備案規模分別為5869萬元和3129萬元,前10家受托人的市場份額合計為91.63%。
信托目的方面,據統計,五年來,涉及教育的慈善信托共有180單,涉及扶貧的慈善信托共有173單。另外,由于2020年以來大量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目的的慈善信托的設立,信托目的涉及衛生領域的慈善信托數量井噴,五年合計達到137單,僅次于教育和扶貧。
專業能力要求高
“事實上,慈善信托涉及范圍廣泛,相關社會問題亦愈加復雜。這也意味著開展慈善信托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并且對人員專業性要求較高。”一家北方地區信托公司從業人士告訴記者。
對于現階段慈善信托業務發展存在的問題,該人士分析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慈善信托制度仍需進一步完善,慈善信托的財產類型較為單一,慈善信托的運作模式有待調整,慈善信托涉及領域和期限結構不夠合理,慈善信托缺乏品牌影響力。
記者采訪了解到,對于受托人而言,如何實現慈善信托財產的保值增值、穩健運營,都是現實考驗。而在建立合理的慈善信托治理機制及信托事務處理的決策機制的基礎上,慈善信托受托人還應當具備三個方面的專業能力:
一是慈善財產投資專業能力。對于慈善支出資金來源于投資收益的永續型慈善信托,慈善財產投資管理的專業能力直接決定了慈善支出的規模及慈善效果。對此,受托人應提高跨市場配置資產的專業能力,提高慈善財產增值能力。
二是慈善項目設計能力。信托公司擔任慈善信托受托人,可以在慈善項目設計中充分運用金融工具來放大慈善效果,提高慈善活動持續性。
三是慈善資源整合能力。受托人應有效組織及整合政府機構、慈善組織、執行機構等各方資源,高效推進慈善項目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