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富民銀行和四川希望銀行兩家銀行近日接連獲批籌建,將設立民營銀行的熱度再度推高。權威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目前12家新設民營銀行的申請已進入論證階段。由于相關政策向中西部省份傾斜,因此中西部地區新設民營銀行有望迎來一波“高潮”,民營銀行中的“中西部軍團”有望加速擴容。
另據了解,從目前進入論證階段的12份新設申請來看,互聯網銀行這一市場定位受到各方“追捧”。
向中西部傾斜
盡管近年來,商業銀行的日子已經不如以往“好過”,但各地申請新設民營銀行的熱情卻絲毫不受影響。除了上市公司時不時向外界披露自己申請開設民營銀行的進展,各地也頻頻向監管層表達“決心”。
這些“熱度”僅從工商總局核名這一點就可窺一斑。由中商產業研究院6月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全國共有19家民營銀行核名,其中有12家屬于首次核名。盡管如此,銀監會方面一直都強調,將按照“成熟一家、設立一家,防止一哄而上”的原則推進民營銀行設立和發展。
監管機構人士撰文稱,堅決落實改革部署,繼續積極有序推進民間資本發起民營銀行的“增量改革”。據悉,相關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包括民營銀行采用發起設立;發起人為擬設銀行注冊地所在省(區、市)內純中資民營企業;持股比例原則上不超過30%;優先選擇單家企業凈資產不低于100億元、終極受益人和剩余風險承擔者個人凈資產不低于50億元的民營企業作為發起人,欠發達地區如西部地區可適當降低要求;發起人的實際控制人為中國境內公民且不得持有綠卡;采取共同發起設立方式;銀行性質為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最低20億元等。
權威人士表示,出于審慎的原則,新設一家民營銀行還是需要一個階段。“只能說在合規、審慎的情況下,監管部門會爭取在2016年內多批復一些出來。”據透露,除了已經獲批籌建的重慶富民銀行和四川希望銀行,目前監管部門已完成中西部地區一批擬設民營銀行的論證。
據此判斷,接下來,中西部地區新設民營銀行有望迎來一波“高潮”。據報道,云南、內蒙古等地的民營銀行籌建工作正積極推進中,部分地區更明確表示將于今年內“落地”。
其實,銀監會副主席郭利根此前就表示,民營銀行未來將重點布局中西部地區。因此,知情人士表示,對于中西部一些欠發達地區的申請,監管部門將考慮更多政策“傾斜”。比如,當地民營企業實力不夠或資質一般,可考慮在合理合規的情況之下,由“外援”作為主發起人;又如發起股東、實際控制人凈資產、注冊資本金等要求也考慮適當調低等。
銀監會相關人士指出,監管部門會重點輔導有民營銀行設立計劃的中西部省份進一步研究完善籌建方案。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民營銀行設立工作分為前期輔導和受理審批兩個階段。根據設立流程,銀監會將開展輔導、調研、座談和跟蹤研究等基礎性工作。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預計,各地對于民營銀行的申請熱情仍將持續。“我國金融體系還存在很多發展空間,尤其是在那些競爭不充分的領域,按照民營銀行的試點定位,民營銀行作為現有銀行體系的補充,未來的市場空間還是很大的。”
“搶灘”互聯網銀行
除了“誰家”獲批,接下來新設的民營銀行“要干啥”也是市場最為關心的。銀監會相關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從目前進入論證階段的12份新設申請來看,互聯網銀行這一市場定位被提及的較多。除此之外,產業鏈金融、消費金融等市場定位也是熱點。“市場定位和其發起股東本身所在的行業、背景有極大關系。”
實際上,剛剛獲批的四川希望銀行就宣稱要打造全國第三家互聯網特色銀行,并稱將以“普惠補位”為市場定位,以“移動互聯”為特定戰略,通過充分利用發起人在產業資源的優勢、互聯網技術和產業鏈優勢,使普惠金融服務隨時隨地觸手可及。
作為主發起人,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認為,傳統銀行物理網點成本較高,且習慣以服務國企和大型企業為主。對創新創業企業支持不足。“四川希望銀行一開始就不要太多網點和人員,大大節約開支;同時盡可能走輕資產路徑,利用互聯網技術降低客單成本,為白領、農民、城市小微企業和創新創業企業服務。而且,小米擁有2億多用戶,他的群體對互聯網的理解,以及對IT和信息的理解都會對我們有幫助。”
劉永好直言,盡管起步比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晚了一些,但四川希望銀行有著自己的特色。“四川是一個大省,有9千多萬人口,市場很大,同時,新希望、小米、紅旗在用戶心中的認同度和影響都是很大的。”
曾剛認為,就目前來看,首批5家民營銀行中,定位為互聯網銀行的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的確發展最為迅速,其優勢也相當明顯。“但是我并不認為未來會有很多純互聯網銀行,因為目前互聯網領域的競爭格局基本形成,互聯網平臺本身壟斷程度很高。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這兩家互聯網銀行的模式差異就很大。他們所倚靠的微信、支付寶等平臺,其他的互聯網機構就很難復制。微信、支付寶的用戶量很大、粘性很高、獲客成本很低,未來其他的互聯網銀行必須結合自己的特征和優勢才能有出路。”
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所謂市場化定位并非絕對不能改變。由于是在試點階段,新設的民營銀行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比如首批民營銀行中有定位于‘公存公貸’的,但是實際運營了一段時間,發現對公存款并不是那么容易,還是要慢慢向小微、個人放開。民營銀行的市場定位根據運營環境作調整,也是合理合規的。”
呼吁差異化監管
銀監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試點的5家民營銀行資產總額959.41億元,較年初增加165.09億元,增幅20.78%。其中,各項貸款余額356.48億元,較年初增加120.45億元,增幅51.03%。各項存款余額222.51億元,較年初增加23.09億元,增幅11.58%。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指出,5家試點民營銀行公司的治理機制和內部控制水平不斷提升,各項業務逐步開展,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不斷顯現。
專家和銀行業內人士也坦言,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首批民營銀行的表現可謂不俗。“這幾家民營銀行成立時間比較短,很多業務目前還不具備開展資格,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積累和培養客戶、加大固定資產投入等。在很多銀行業務不能開展的情況下,能有這番成績不容易。”
但部分民營銀行人士坦言,對于尚處“嬰兒期”的民營銀行來說,短期內難言盈利。因此,不少民營銀行呼吁差異化監管。比如,按照相關規定,民營銀行應堅持“一行一店”,在總行所在城市僅可設1家營業部,不跨區域。由于不能開設分支機構,特別是線下民營銀行難以擴大服務半徑。又如,作為定位于互聯網銀行的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均不設物理網點,但根據監管政策,儲戶開立銀行賬戶等必須面簽。受此限制,純互聯網銀行還無法大量開立個人賬戶。
溫州民商銀行董事長南存輝等業內人士就對記者表示,民營銀行目前被歸類于城商行序列,沒有專門的監管政策、指導意見以及監管指標,在政策上完全沒有任何優勢。建議單獨設立民營銀行序列,研究完善與民營銀行發展相配套的監管制度。比如對于小微企業占比70%以上、戶均150萬元以下的民營銀行,建議參照農村商業銀行序列執行監管政策,即存款準備金率為12%,營業稅按照3%的標準征收。
曾剛也認為民營銀行的差異化監管值得探討,但并不需要給予過多的扶植政策。監管部門可根據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銀行實行差異化監管。“兩家互聯網銀行沒有物理網點,套用現行的監管規則,則銀行最基本的開戶、支付、結算等功能都無法開展了,在這方面應該探討如何實行差異化監管。但不能因為其是民營銀行就‘放水’,如果其定位就和其他的商業銀行一樣,就應該接受完全一樣的監管。”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