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底起,地產朋友圈就因云峰集團“債券違約”風波而不停在刷屏,因為事件涉及到關鍵“配角”——綠地。
雖然,早前綠地方面已給出了“未對云峰集團發行的債券提供擔保,也不對債券的償付承擔責任”官方澄清,但卻未能阻止紛紛擾擾聲音的持續發酵。
現在事件有了最新的發展,在早先銀行間債市交易商協會暫停了云峰相關業務后,4月16日晚間,據財新報道,上交所“已經暫停綠地控股發行私募債的后續工作,也已讓承銷商中信建投按照相應規則核查相關情況”。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之前銀行間債市交易商協會啟動了對云峰和綠地控股的調查后,于4月13日公告指出,“云峰集團并未按照相關要求及時進行說明或出具書面報告,對調查工作消極對待,嚴重影響調查正常推進。協會責令其及時改正并配合調查,暫停其相關業務。”
同時,財新報道也指出,近期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也將對綠地控股啟動自律調查。
無疑,上交所等官方機構的高調出手顯然有維穩整個金融市場的考慮。但對綠地來說,云峰PPN違約造成的聲譽影響已經開始直接影響公司的再融資計劃,特別是在償債壓力較重的當下。
“綠地肯定不會冒著損害股東利益的風險去為云峰償債,但可能會選擇以購買云峰旗下部分公司權益的方式間接輸入部分資金。”此前一名接近綠地的人士就對觀點地產新媒體如是表露。
百億公司債被叫停
上交所債券部有關負責人于財新報道中稱,如果核查結果顯示投資者反映的綠地控股逃廢債的情況屬實,“肯定會把這個項目停掉,也會在網站公告”。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以上提及的“這個項目”實際上就是指向綠地不超過100億元公司債券的發行事宜。2月4日晚間,綠地控股公告表示,其全資子公司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近日向上交所提交了擬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00億公司債券的申請。
公告提到,該債券為無擔保債券,規模不超過100億(含100億),可一次或分期發行,期限不超過10年(含10年),將以非公開方式向具備相應風險識別和承擔能力的合格投資者發行。
此外,本次債券將采用單利按年計息,不計復利。債券票面利率則由發行人和簿記管理人根據利率詢價確定利率區間后,再通過簿記建檔方式確定。
觀點地產新媒體查閱公告得知,此次債券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將用于償還發行人借款和補充營運資金。
隨后,綠地控股宣布,全資子公司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于3月31日收到上海證券交易所出具的《關于對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掛牌轉讓無異議的函》。
其中,無異議函載明綠地集團由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承銷,面向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總額不超過100億元的公司債券符合上交所的掛牌轉讓條件,上交所對其掛牌轉讓無異議。
但本已是塵埃落地之事,現在卻因云峰債權人的聯名上訴而突生變故。據悉,該部分債權人向上交所投訴云峰的實際控制人綠地控股,并建議中國證監會暫停綠地控股的全部再融資申請,并對該事件展開全面調查。
從當前結果來看,上述人士的訴求已經引起了上交所甚至是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等的正面關注并做出相關回應動作。
上交所債券部負責人對媒體強調稱,“無論是審核還是發行過程中,一定要依法合規辦事;同時加強監管對投資者保護非常重要。”
事情發展至此,爭議的真正聚焦點在于,股權委托管理中,是否只要取消委托代理關系,實際控制人便不再負有債務償還義務。
對此,中信證券于3月1日研報中指出,以云峰為例,綠地公告業已指出委托管理的期限,雖然公開信息沒有指出委托管理的具體權責細則,但是我們認為綠地集團撇清責任的態度明確。
“實際上,即便法律意義上綠地是實際控制人,子公司違約也難以追償到母公司。觀點地產新媒體從上述研報中了解。
這樣看來,嚴格法律意義上,綠地并不該對云峰的債務違約承擔如此嚴厲的“連帶責任”。“雖然法律上沒有責任,但這是上海市下屬國企第一單債券違約事件,如果官方不出手,可能會引發金融市場嚴重的剛兌事件。”
一位業內分析人士對觀點地產新媒體解釋稱,無論是上交所還是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的態度旨在通過一定的“回旋余地”來維護金融產品特別是相對“標準化”產品的穩定。
糾結的“云峰漩渦”
因此,從法律關系上講,綠地確實不對云峰債券承擔擔?;蚨档棕熑?,但該事件無疑已經對綠地控股的資本市場聲譽造成影響,并可能繼續影響其再融資,特別是自身也有較多存續債券。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查閱相關研報資料,去年12月9日至今年1月20日,綠地控股共發行了四筆公司債,證券名稱分別為“15綠地02”“15綠地01”“16綠地02”及“16綠地01”,發債規模共計200億元。
“考慮到綠地控股投資激進,目前償債壓力已經較重,該事件反映出其內控管理上存在一些不足,將其評分由4+下調至4”。中金公司于研報中下調評級分數以表示“投資者擔心該事件對綠地的影響”。
正是擔心基于云峰債務違約引發的融資地震危機,綠地再也未能以淡然姿態靜待風波平息。“綠地肯定不會冒著損害股東利益的風險去為云峰償債,但可能會選擇以購買云峰旗下部分公司權益的方式間接輸入部分資金。” 此前一名接近綠地的人士就對觀點地產新媒體如是表露。
按照上述人士的說法,綠地或許會直接購入云峰今年1月11日掛牌出讓的上海浦云、綠地云峰、通盈置業三項目中兩個或全部。
雖綠地方面現在尚未就上述交易做出過相關公告,但經觀點地產新媒體查閱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官網,目前已找不到三項目此前掛牌出讓的信息。
對此,交易所一負責人士對觀點地產新媒體解釋稱,“出現這種結果,大概率事件是交易已經完成,存在的另一種小可能則是被終止。”
隨后,觀點地產新媒體在中金公司3月1日研報中發現這樣一段話,“1 月,云峰集團三個資產轉讓項目——上海浦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上海綠地云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上海通盈置業——折合價值約11 億元,交易對手也是綠地。”
而在綠地解除托管前,其已于去年7月、11月分別以5.6 億元、4.2 億元競得云峰集團旗下上海云峰警虹經紀發展有限公司和上海云利置業有限公司100%股權。
綜合上述信息,基本可以確定,基于輿論等各方壓力,綠地其實早已在為解決這一融資負面影響而做好“接盤”相關準備,可目前來看效果似乎并不如預期。
實際上,今年新年伊始,張玉良掌舵的綠地就因云峰轉讓浦云、云峰及通盈資產而不幸“中槍”。或是因為綠地的標簽太過惹眼,該筆交易也被解讀為綠地集團的資產“大甩賣”。
另外,觀點地產新媒體亦發現早在去年10月綠地與云峰集團“分家”時,綠地云峰這家曾為綠地控股的項目公司與“舊主”的交集其實僅為參股20%,這也意味著作出是次資產“甩賣”交易決定的市場主體并不是綠地集團。
但雙方的“分家”無疑是云峰風險的爆發點。去年10月27日,綠地控股公告稱,解除對云峰34%股權的《股權委托管理協議》,導致云峰的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
彼時,云峰集團的主業為能源產業,綠地集團于公告稱,“由于能源已不再是集團重點發展的產業,故當初與綠地資產控股于2009年簽訂的股權托管的條件已發生了較大變化,決定解除該協議。”
上述消息傳出后,資本市場一片嘩然,隨即引發此次銀行間債市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投資人最多的違約風險,涉及存量債券66億元。
據統計,截至目前云峰集團未償還的銀行貸款及債券金額合計達230億元,涉及全國多省和地區的銀行、券商、基金、信托等幾十家金融機構的債權均面臨無法到期兌付。
糾結“漩渦“發展至此,對綠地或是云峰來說,事情的不利結果已經在空氣中發酵許久,下一步未來命運走向將在政府的斡旋處置考量中定下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