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開局不久,河南省農信社改革發展就實現新跨越、“開門紅”,一舉成為全省首家邁入“存款萬億俱樂部”的本土金融機構。
4月12日,好消息從省農信聯社傳來:截至3月末,全省農信社存款余額達10290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農信社貸款余額高達5649億元,為中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源源不斷輸送“金融活水”。
●鼓起中原富強“錢袋子”
取之于中原,用之于中原。作為扎根中原的本土金融機構,農信社吸納的資金,百分之百用于支持我省地方經濟。
數據顯示,省農信聯社成立11年來,存貸款業務持續快速增長。截至3月末,全省農信社存款余額達10290億元、貸款余額達5649億元,分別占全省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額的19.95%和17.12%,市場份額均穩居全省金融機構之首。
依托雄厚的資金實力,堅持“立足縣域、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全省農信社金融支農支小持續發力。
金融支農方面,目前,全省農信社涉農貸款占貸款總額的89.85%,且連續多年涉農貸款占全省金融機構總額的40%左右,農戶貸款約占全省金融機構總額的90%,較好地發揮了金融支農主力軍作用。
金融支小方面,全省農信社小微企業貸款連續多年實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的目標,占全部貸款的比重從最初的27.35%上升至46.93%,占全省金融機構的40%以上。
●化解農民貸款“難慢貴”
農業現代化水平越提高,對金融的需求就越強烈。然而,長期以來,農民貸款難、貸款慢、貸款貴,成為影響“三農”發展的主要瓶頸。
農信社姓“農”,始終以服務“三農”為本。為化解農民貸款“難慢貴”頑疾,全省農信社在擔保方式、審批流程等方面大膽創新,推出可“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金燕快貸通”貸款產品,農民和小微企業貸款像存款一樣方便。目前,“金燕快貸通”貸款余額已達383.72億元,惠及農民30.1萬戶。
為切實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讓更多農民沐浴普惠金融的陽光,我省農信社加快金融服務“村村通”布局,著力推動基礎金融服務向行政村延伸。據統計,全省農信社自助設備已達7473臺、POS終端達108868臺,集存取匯功能于一體的農民金融自助服務點達8633個。這些設備,80%以上布放在眾多村莊的中心區域,讓廣大農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便捷現代的金融服務。 ●深化改革“支農支小”
改革是創新發展的“點火器”。為有效化解歷史包袱、改善資產質量,增強金融服務“三農”的實力,全省農信社圍繞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在將原來2198家鄉鎮法人農信社整合為144家縣級法人聯社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達標升級—組建農商銀行—創建良好銀行”的“三步走”戰略。
如今,在達標升級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礎上,縣級農信行社產權制度改革正呈現出梯次推進的良好局面。在全省經過整合后的139家縣級農信社中,已有52家成功改制為農商銀行,另有17家已達到農商銀行組建標準。按照計劃,未來兩年,全省縣級聯社將全部完成改制或達到農商銀行組建標準。
金融活,全盤活。省農信聯社相關負責人表示,改制后的農商行法人治理更完善、經營機制更靈活,將盡快打造成“支持地方經濟有力、支農支小有為”的良好銀行。
事實上,深化改革的紅利正在凸顯。全省農信系統組建的52家農商銀行,其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均領先于當地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