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末市場關注的一大焦點就是人民幣是否能被納入IMF的SDR貨幣籃子,從目前來看各方都相當樂觀,中國完成了IMF在8月提到的大多數改革要求,投行人士多認為,“通過”的可能性很高。
人民幣破關斬將邁向SDR
高盛在10月29日的紀要中寫到,完完全全的“贊成”票是最可能的結果。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任何的附加條件可能都是技術性的條件。渣打銀行的央行與主權財富基金主管、同時也曾擔任過IMF顧問的Jukka Pihlman說,IMF會避免“有條件的通過”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這基本上已成定局了,除非真的發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彭博援引Pihlman提到。
對中國來說,將人民幣納入SDR具有一定的象征和政治意義。這和2001年中國加入WTO一樣,人民幣納入SDR將讓中國打開資本賬戶,并由市場決定利率和匯率,這將給全球經濟帶來變革。
哪國貨幣會受傷?
亞洲外匯策略師張建泰在今天的研究報告中表示,人民幣納入SDR后,主權基金經理很可能將手中的美元歐元轉為配置人民幣,而澳元和加元將受到最嚴重賣盤沖擊。
由于澳元加元和人民幣的正相關性最強,海外央行為了投資對沖多元化需要減持該類貨幣。
不過澳元加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占比不大,故實際資金流影響較小。
人民幣納入SDR如何影響老百姓錢袋子?
Lombard Street Research首席經濟學家Diana Choyleva曾表示,“如果人民幣被納入IMF儲備貨幣,這將標志中中國開始全面融入全球金融市場。”
表面來看,人民幣加入SDR都是在宏觀層面的影響,那么對于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講,人民幣的國際化到底有什么好處呢?
首先最直接的影響,就體現在購買力的變化上——比如,你買iphone6s要月光,可對于外國人來說,不過是工資的幾分之一。人民幣國際化,首先能夠增加國內居民的有效購買力。隨著人民幣計價功能的擴大,如實現國際貿易中能源、礦產、糧食等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大宗商品的人民幣計價,不僅能夠規避匯率波動對國內通脹的影響,還能減少因結匯、購匯等帶來的企業交易成本,降低老百姓消費這些商品的生活成本。
還有個好處,人民幣國際化自然也有助于拓寬國內居民投資海外渠道,中國大媽們可以進軍海外市場了,錢多不愁沒地方投資。比起那些負增長的理財產品,海外更多選擇讓你“選擇困難”。
用人民幣結算,國內通脹問題也能大大緩解。此外,大宗商品用人民幣計價,就能夠規避匯率風險,有利于降低企業的運行成本。我國公司或個人,可以在對外經濟交往中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減少了匯率風險,使對外貿易和投資更加便利。另外,還能夠降低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推動人民幣資本市場、債券市場產品的國際化,改善中國金融市場環境,獲得更大的政治經濟話語權,提高國際地位。
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匯率風險可能沒太大的影響,但人民幣國際化還是會有很多便利。比如海淘再也不用購匯了,直接人民幣結算;出國旅游也能夠說走就走了;再也不用被手續費虐到肉疼,到哪兒都隨便換錢,或者到其它國家都可以銀聯取當地貨幣。對于投資者,也有了很多的投資渠道,理財能夠有更多途徑,學了這么多年的組合投資理論終于派上用場。
剛剛公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也提出,要“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成為可兌換、可自由使用貨幣。中國經濟要和世界經濟并列前驅,人民幣國際化則是發展中的重要一步。
返回21財搜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