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塘被抽干,部分被填平
本報訊 新法制報記者李志強攝影報道:“事先沒有評估,沒有簽補償協議,30多畝水塘就這樣被填埋。”近日,南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白水湖管理處黃堂村村民劉興昌欲哭無淚。
幾年前,他東拼西湊用借來的錢承包了30多畝荒廢農田,改造成水塘養殖魚、蝦、烏龜等水產品。然而,因規劃修建公路,他的水塘遭毀,水產品也不知去向。
對此,南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白水湖管理處表示,征收程序上確實存在問題,但是由于劉興昌提供不出水塘里有養殖物的證據,所以不可能進行無依據的賠償。
反映:籌錢搞養殖,水塘被征收
“如果趕工期,可以事后簽補償協議,但填埋水塘之前至少應該通知我,好讓我把里面的水產品打撈上來。”10月22日下午,當劉興昌向新法制報記者介紹自己幾個月前遭遇的不公平事時,心里仍懷不滿。
劉興昌是南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白水湖管理處黃堂村村民。他告訴新法制報記者,自己家里一直很貧困,為了改變這種窘境,幾年前他萌生了靠養殖水產品致富的念頭。于是在2012年12月,他用東拼西湊借來的50多萬元錢,從村民手中承包下30多畝荒廢農田,將其改造成水塘。隨后,又在水塘里投放龍蝦、烏龜、甲魚等,開始進行規模化水產養殖。
劉興昌說,今年年初,他又借款20萬元,購買了龍蝦苗投放在水塘。
“我頂著巨額債務的壓力,就盼著水塘里的產出能讓我脫貧。”劉興昌說。
不過,事情的發展不如預期。
因規劃修建公路,劉興昌養殖的水塘要被征收。劉興昌稱,白水湖管理處黃堂村村委會曾找他談過征收的事,告知他養殖的水產品可以獲得補償。“當時,村委會曾口頭承諾按10000元/畝的價格,給我發放青苗補償費。”劉興昌說。
現狀:水塘被抽干后養殖產品“不見了”
讓劉興昌萬萬沒想到的是,今年4月22日,在沒有簽訂補償協議,沒有告知的情況下,黃堂村村委會竟帶人把水塘抽干。“我事后才得知水塘被他們清理了,跑到現場去看,可水塘里的養殖產品早就沒有了。”劉興昌說,當他找到黃堂村村委會討要說法,并詢問自己養殖的水產品是否打撈上來時,對方卻無可奉告。
“這么多水產品不知去向,必須進行賠償。” 劉興昌說,損失的水產品,如果按照市場價格進行估算,價值達到了200余萬元。“我要求賠償我的損失,但是,至今都沒有一個說法。”劉興昌說。
劉興昌稱,南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白水湖管理處曾進行多次調解,但仍拒絕賠償其水產品損失。
回應:不可能進行無依據的賠償
10月22日下午,新法制報記者來到南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白水湖管理處了解情況。
“程序上是存在問題。”白水湖管理處綜治辦邱主任表示,由于工程施工趕工期,所以在沒有簽訂補償協議的情況下,黃堂村村委會就對劉興昌養殖的水塘抽干,這種做法確實欠妥。
邱主任表示,劉興昌多次向白水湖管理處反映要求賠償水塘養殖物的損失,管理處也進行了多次專門調解,但過錯是黃堂村村委會造成的,管理處不可能進行賠償。
邱主任表示,劉興昌損失的養殖物到底價值多少,劉興昌也提供不出相應的直接證據證明水塘里有養殖物,所以,他們也不可能進行無依據的賠償。
“如果劉興昌要賠償,可以通過法院起訴的方式。”邱主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