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層次市場體系加快完善
????“十二五”時期,中國證監會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全面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由滬深主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柜臺市場組成的多層次股權市場體系初步形成;債券、期貨與衍生品市場發展迅速,市場層次日益豐富,市場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為不同規模、不同行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融資渠道,有效支持了更多中小企業運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推動了創新創業活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滿足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十二五”時期,中國證監會積極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全面推進創業板市場改革,穩步發展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市場,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啟動證券公司柜臺市場試點工作,積極研究交易場所內部分層,穩步推進退市和轉板制度建設。
????在相關制度建設加速完善的基礎上,中國股票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得到顯著增強。截至2015年6月,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共計2797家,其中主板公司1550家、中小板公司767家、創業板公司480家;總市值達到62.7萬億元,較2010年末的26.5萬億元增長136.4%,躍居全球第二位,僅次于美國。截至2015年8月,“十二五”時期滬深兩市共有747家公司完成首次公開發行并上市,累計融資額達到5849.53億元;共有1371家企業完成再融資,籌集資金2.47萬億元;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交易總金額為4.6萬億元。
????“十二五”時期,滬深兩市交易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總成交金額和日均成交金額分別為367.6萬億元和2928.87億元,分別較“十一五”時期增長93.5%和107.5%。
????截至2015年8月,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以下簡稱新三板)掛牌公司合計達到3359家,覆蓋了境內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82個行業門類,其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95%,高新技術企業占比為77%;掛牌公司總市值達到1.41萬億元,市場累計交易額為1419.81億元。投資者賬戶合計達到17.29萬戶,其中機構投資者為1.55萬戶。“十二五”時期,新三板掛牌公司累計融資額達到780.67億元,并購重組交易總金額為105.04億元。
????截至2015年6月,全國已設立34家區域性股權市場,共有掛牌股份公司2742家、展示企業3.02萬家,累計為企業實現各類融資2818億元。證券公司柜臺市場累計開立投資者賬戶358.56萬個,共有21家柜臺市場試點公司的8692只私募產品通過柜臺市場發行,發行金額達到6203.43億元,實現轉讓交易1022筆,轉讓金額為133.04億元。
????債券、期貨及衍生品穩步發展
????“十二五”時期,中國證監會大力推進債券市場建設,深化債券市場互聯互通。積極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推動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推進政策性金融債在交易所市場發行上市,為商業銀行在交易所市場發行減記債補充資本提供制度支持;同時,進一步完善債券發行體制,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強化市場信用約束。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交易所市場各類債券托管面值達到2.95萬億元,較2010年末增長370.57%。“十二五”時期累計發行公司債券1.94萬億元,較“十一五”時期增長447.12%;現券和回購交易額分別為7.77萬億元和273.3萬億元,較“十一五”時期分別增長299.42%和1561.42%;累計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81只,發行金額為963.7億元,較“十一五”時期增長487.62%。
????除債券市場外,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也得到穩步發展。“十二五”時期,中國證監會大力加快期貨品種創新,原油期貨市場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同時扎實推進農產品期權等上市研發工作;加快推進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和場外衍生品市場建設,擴大期貨保稅交割試點;積極提升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完善產業客戶參與期貨市場的稅收、會計等制度保障,培育和發展期貨市場機構投資者。
????截至2015年6月,我國期貨市場共有51個交易品種,包括46個商品期貨品種和5個金融期貨品種。“十二五”時期共上市27個期貨品種,包括23個商品期貨品種和4個金融期貨品種。“十二五”時期,我國期貨市場成交總量達到87.6億張,成交金額為1221.8萬億元,商品期貨成交量持續位居世界前列。
????證券期貨經營機構
????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
????“十二五”初步建成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過程中,中國證監會積極支持證券期貨行業創新發展,為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開展創新業務提供配套制度政策和有序的市場環境,推動行業核心競爭力穩步提升,促進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其一,推進證券經營機構創新發展。大力拓寬證券公司業務范圍,將融資融券業務由試點轉向常規,支持證券公司依法合規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和外匯業務;大力推動產品創新,支持證券公司開展私募基金綜合托管、場外衍生品、直投子公司股權投資、股權激勵行權質押融資、資產證券化等創新業務,豐富服務種類;拓寬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融資渠道;改進證券公司合規風控制度。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125家證券公司總資產達到7.81萬億元,凈資產達到1.18萬億元,凈資本達到9765億元,分別較2010年年底增長290%、110%和130%。2014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533億元、凈利潤948.5億元,分別較2010年增長30%、20%。資產管理產品類型不斷豐富,業務規模從2011年年底的2800億元增長到8萬多億元,資產管理期末受托資金達到10.2萬億元,比2010年年底增長53.5倍。
????其二,促進基金行業轉型升級。“十二五”時期,監管部門穩步推進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及公募業務牌照審批制度改革,優化基金行業準入,研究推動股東多元化和專業人士參股基金管理公司;探索實行公募基金產品注冊制;鼓勵基金行業在合規基礎上大力創新,豐富基金產品種類,不斷擴大公募基金業務范圍;繼續推動保險資金、社會保障基金、企業年金、養老金等中長期機構投資者參與資本市場,踐行國務院發布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104家具有公募牌照的資產管理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規模達到7.36萬億元,較2010年年底(2.52萬億元)增長192%。2014年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496.2億元,較2010年增長39%;凈利潤達到123.7億元,較2010年增長9.5%。
????其三,支持期貨公司壯大規模和實力。中國證監會推動期貨行業創新發展,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支持期貨公司出資組建場外衍生品服務平臺,探索場外業務,為實體企業提供個性化風險管理服務;支持期貨公司通過境內外上市、新三板掛牌和發行次級債、公司債等多渠道融資,充實資本金規模和實力;支持私募期貨基金、場外交易商、期貨投資顧問(CTA)等新型業態發展;完善期貨市場基礎性監管制度,夯實期貨行業合規基礎。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150家正常經營的期貨公司總資產達到813億元,凈資產達到676億元,凈資本達到498億元,客戶權益達到4187億元,分別較2010年年底增長167%、151%、98%和159%。2014年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190億元,較2010年增長34%;凈利潤達到41億元,較2010年增長61%。
????其四,推動私募基金規范發展。“十二五”時期,積極構建私募基金規則體系和監管制度框架,加強私募基金事中事后監管,建立私募基金監管聯席會議機制。推動機構間私募產品報價與轉讓系統建設,允許私募機構申請開展公募基金業務。
????截至2015年7月,已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達到16604家,備案的私募基金達到17415只,認繳規模為4.11萬億元,實繳規模為3.34萬億元,私募基金從業人員達到26.14萬人。
????其五,進一步推動證券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十二五”時期,中國證監會加強對審計與評估機構的監督檢查力度,強化信用評級機構發展和監管;深入開展專項現場檢查;加強證券評級信息披露監管;同時進一步簡化行政許可審批流程;打破咨詢業務分牌照割裂局面,推動證券期貨投資咨詢業務轉型發展,鼓勵咨詢機構開展私募資產管理業務。
????隨著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中國證券市場“十二五”時期“成績單”也揭曉在即。“十二五”時期,相關監管部門不斷完善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和制度建設,加強市場監管和投資者教育,證券期貨業發展和改革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
????主要成就來看,“十二五”時期,資本市場快速發展,直接融資比重顯著提高。根據人民銀行發布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2015年前8個月我國直接融資比重為18.7%,與2010年相比提高了6.7個百分點。同時,伴隨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我國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多層次市場體系逐步健全,機構投資者隊伍日益壯大,中介機構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市場創新活力得到激發,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高,市場監管不斷加強。資本市場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記者 王小偉)